由于中國繼續在周末宣布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樣的緊縮政策,芝加哥交易所的農產品全線收跌。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農產品的瘋狂就此結束,至少慣性依然持續。
我無意就此判斷走勢,依然如之前,只是找出歷史數據來看看幾個觀點。
一、在商品市場上,有一種說法,是農產品往往接的是商品走勢的最后一棒。我找出歷史數據看了下,至少原油的走勢似乎還慢農產品一拍。如在2008年,小麥價格先行見頂后,原油價格方見頂,大豆與棉花的高價時點幾乎與原油一致。銅價在2006年創下新高后,確實在2008年,小麥、大豆、棉花方走向新高,不過此時銅價依然在2006年創下的高位徘徊。而銅價在2011年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鎳在2007年創下新高后,農產品確實在2008年走向新高,而后一路下跌。
由于比較的標的不夠,目前看來,金屬商品的走勢確實比起農產品要快一拍。因為,就投資而言,相比農產品,金屬商品受天氣以及政策影響相對較小,因而也相對容易操作,而更易被資金炒作。此外,經濟復蘇的背景下,政府刺激經濟的主要方式是投資基建建設,而首先帶動工業金屬消費,從而金屬走勢往往提前一步。
二、農產品走勢受原油走勢影響較大。
幾種主要農產品的走勢確實和原油走勢較為吻合。一般來說,油價上升將提高農業的耕作成本,最主要的是運輸成本,從而帶動農產品漲價,因而在油價上升的趨勢下,農產品的價格同樣受到影響。
三、產量與農產品價格走勢的關系。
上次有提到,作為一種商品,供需應是影響價格最基本的因素,而供給方面,產量又是最核心因素。近期農產品大漲原因之一便是各主要產出國紛紛調低預期產量,市場又預計糟糕的天氣又會影響農作物收成。
但對比了過去十年幾種主要農產品的價格走勢與產量供應,相關性并沒有那么一目了然。從過去十年棉花的產量與價格走勢來看,在2001年到2006年,棉花產量急起急落,但價格基本在低位徘徊;在2008年棉花價格創新高時,棉花產量雖然比2005年要低,但最多是歷史中位,且在前后兩三年間保持平穩,棉花價格卻波動十分劇烈。
大豆的走勢是幾種農產品中,與產量顯示出最強烈負相關的商品了。過去十年大豆產量與價格,不僅走勢相關,亦可看出價格往往要比產量提前半年左右見頂或見底。可見,市場是要比實際狀況提前反應的,一如股市。
另外,不管產量或是價格,其低位都是在不斷抬高的。即,產量在不斷增加,過去的低點很難被超越。但價格不斷上漲,也很難再有過去的低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農產品的需求一直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