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數 旖旎之魅
因主演《鐵梨花》獲“白玉蘭獎”,又獲素有百姓口碑之稱的“華鼎獎”的陳數,雙喜之外的大喜,是與愛人趙胤胤的喜結連理。
陳數的魅力,在于舉手投足間流露的無限風情。當她妝容精致地出現在《新上海灘》的十里洋場時,沒人會懷疑她就是那個顛倒眾生的交際花。
演繹三四十年代穿旗袍的上海女子是陳數一直以來的夢想,為此她做足了功課。自幼對琴棋書畫的耳濡目染讓陳數古典知性氣質十足,多年瑜伽的修習也讓她的肢體語言優美又富有韌性。
“旗袍是女人穿的。女人和女孩的區別在于,女人是有故事的。扮演‘穿旗袍的女人’,不是因為貪戀旗袍本身的美麗,而是因為它能幫助我表達成熟女人那更加細膩豐富、深刻復雜的情感世界。”
孫淳 中天之魅
在電視劇《幸福來敲門》里,他是周旋在家庭風波中的平凡男人;在電影《辛亥革命》中,他是棲身歷史漩渦的短命皇帝。孫淳今年拿出兩個挑大梁的作品,跟從前一樣,不管角色跨度多大,他始終能用穩定的表現,讓自己的表演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大看點。
除了這兩部戲,孫淳今年還收獲了一尊金雞獎影帝。這是一份遲來的肯定,其實1987年陳凱歌導演生涯的第三部故事長片《大閱兵》,就由孫淳擔綱男一號。多次起用孫淳出演重要角色的導演張黎說:他20年前就是實力派明星。
你能想到的各路角色,孫淳幾乎都演過。即便是與陳道明、王志文、陳寶國這些頂級實力派相比,孫淳的戲路也是最寬的。
對于他這樣的中年演員來說,現在是最好的年紀:紅塵滋味早已閱盡,名利云煙霧散風清。他用一個個新角色,不斷吊起觀眾的胃口,也證明著一個簡單的真理:打通了生命體驗和端正了從藝心態的演員,在職業領域永遠無可替代。
黃志忠 晚成之魅
今年8月,黃志忠憑借《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遠征軍》、《家常菜》獲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
他的演藝生涯并不一帆風順,出道十余年,一直不被觀眾熟悉。雖然在2000年就以《走過嚴冬》榮獲電影華表獎,參演過電視劇《大宅門》、電影《無間道3》,但在這兩部眾星云集的戲里,并沒多少人記得其中還有黃志忠。
在中央戲劇學院上學時,黃志忠也做過一夜成名的夢,現實卻是,年屆不惑他才憑借《人間正道是滄桑》里國民黨頭目楊立仁一角獲得大眾的認可。
媒體評價他大器晚成,黃志忠對此不置可否。在他看來,這特別正常,“尤其是男演員,你沒有生活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的認識、沒有生活的磨礪,沒有體會過人間冷暖、喜怒哀樂,沒體會過痛,你演什么?你表達什么?”
黃志忠對自己的要求是,若干年后,大家提及他時評價:這是一個好演員。
譚晶 厚積之魅
從山西侯馬走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和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舞臺,譚晶無疑演繹了一個鮮活的中國夢。
在中國歌手中,像她這樣打通民族、通俗、美聲的實力派并不多見。也正是這樣穩扎穩打的自我積累,讓一個在系主任眼里“最不起眼的女生”重新找回自信,并為自己一次次贏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她說自己從來不懂什么叫一夜成名,走到今天,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結果。
34歲的譚晶,已經成為中國形象的一部分。她用長袖善舞的個人能力,為自己拓展出一個世界級的舞臺。譚晶成功地延續了媽媽沒有做完的歌唱夢,也努力證明了當年因自費生身份入學時立下的誓言:“我絕不比你們任何人差!越是沒有給我公平,我越要向你們每一個人證明我的實力!”
相關報道見本期第114頁
黃海波 方剛之魅
張藝謀新片《金陵十三釵》里那點軍人戲份,對任何一個演員來說,施展拳腳的機會都有限,還好,有《永不磨滅的番號》,黃海波今年才算過足了戲癮。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的日子,他會憑借李大本事這個角色,收獲一堆大小表演獎項。
“經濟適用男”、“國民老公”,這是黃海波在去年主演的《媳婦的美好時代》走紅后,被外界貼上的標簽。標簽是一把雙刃劍,它能讓年輕演員很快被觀眾識別,但也會成為束縛演員的牢籠。今年,就在外界期待他照著“余味”,再接一兩部家庭倫理劇時,他搖身一變,接連出演了兩部鐵血抗日軍人戲。
就像《番號》里,李大本事帶著兄弟們流盡最后一滴血也要贏一個番號,黃海波冒著巨大的風險搖身轉型,也是為自己在這個行業贏一個“番號”,畢竟他從電影學院畢業,不過10年。
看過廝殺在烽煙炮火里的李大本事,你會被一種久違的血性所打動。而海波很清楚:番號都是年輕時打下來的,而好演員自己,會成為真正的品牌。
(相關報道見本刊2010年9月27日第34期 《黃海波 我們這些不是帥哥的人》)
葉德嫻 驚艷之魅
一部講述香港普通人情感生活的電影《桃姐》,將64歲的葉德嫻送上了第68屆威尼斯影后的寶座,也讓她成為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演員。片中,葉德嫻與劉德華再度搭檔,將一段主仆情演繹得感人至深,以至于評委會主席馬克?穆勒和評審團成員看完電影后不禁落淚。
葉德嫻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流行樂壇風靡一時的粵語歌星,轉入影視表演領域后,她的演技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她與劉德華演繹的母子檔一直是影迷心中的經典。從最早的TVB電視劇《獵鷹》,到1985年將劉德華帶入事業新階段的《法外情》,過去29年里,葉德嫻與劉德華合作過10次。戲中,她是風情外露、夸張詼諧的“癲婆”(她的綽號);戲外,她是天賦與時間錘煉出來的黃金配角,是低調的大牌明星。
這位與演藝圈若即若離的個性女星,在2011年用爐火純青的表演,讓我們記住了她的風采。這個轉身不算及時,卻足夠驚艷。這份驚艷里有她多年的自持與體悟,就像片中的桃姐,每次去市場買菜都精挑細選,因為她對食材的要求實在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