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自信人生
一個認為自己的一生波瀾壯闊的女性,自信心如此“爆棚”,讓人刮目相看。
誰也看不出她的年齡,她的年齡其實和我已經很接近,但在熒屏內外或舞臺上下,誰又能看得出她已年過半百呢。她并不避諱自己的年齡,因為她有足夠的自信。
能夠在罵聲中成長、能夠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不斷找到自己價值的增長點、能夠在秦城監獄呆過之后卻從不就此消沉、持續保持旺盛精力和神采的女性,絕非等閑之輩。
她就是劉曉慶。
從配角到主角,到當紅影視明星,她的形象伴隨我們走過了80年代。她創造了很多那個時代的“第一”,備受非議,但依然受到萬千寵愛,依然吾行吾素,神采奕奕,一往無前。
易立競筆下的劉曉慶,比起之前其他媒體的報道,多了很多的率性和真誠,她從不把自己當成弱者,不由得要給這樣的現代女性更多熱烈的掌聲。
名垂青史做甚,把握和享受當下人生!
——楊錦麟
(資深媒體人、香港衛視執行臺長)
《劉曉慶 我的人生波瀾壯闊》
有的人永遠需要別人關注,永遠需要被別人聚焦,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一個人紅一時容易,紅一世相當的難,劉曉慶是個錘不爛的鐵豌豆,算是個人物。
——我是上官琳
(新浪網友)
《鄭幼卿 不妥協的監督員》
一名國家公務員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尚需如此艱辛,由此可以想象一般上訪人員維權之路何其痛苦……解決問題不得不靠“寫信”和“上訪”,這難道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顯微牙醫(新浪網友)
每個人多肩負一點社會責任,每個人就能多享受一點社會生活。覆巢之下無完卵,不要以為那些陰暗真的事不關己—他們都是大環境的一部分。
——DrShef(新浪網友)
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把惡想得過于強大,于是成為了縱容惡的一分子呢?
——閭丘露薇
(鳳凰衛視主持人)
《“被拆遷戶”閻連科》
這就是現實中國,不需要什么魔幻現實主義,因為它本身就是魔幻的、現實主義的。這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荒誕,而且是兩千年有文字記錄的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見到過的荒誕。
——馬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應該說,現實遠遠比文學復雜。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拆遷戶,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面對世界的廢墟和自己心靈的廢墟無所適從,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痛苦地面對著暴力拆遷,價值觀、人生觀轟然倒塌,如果你不選擇自焚,你就選擇廢墟,或者廢墟上瘋長的野草。
——右耳啊喲(新浪網友)
用理性對抗謾罵
本刊記者曹林華
不久前,被孔慶東稱為在中學任教時的得意門生的許知遠,在無意中看到孔慶東的節目《孔和尚有話說》時,不由得留意了一會兒。但他終究沒有把節目看完,“說話毫無邏輯性。”
許知遠怎么也不明白,曾經那個讓他對文學產生興趣、給他思想啟蒙的老師,現在“為什么不自重,變得胡說八道,如此不可理喻”。
這是許知遠在接受我的采訪時表達的不解,其實,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困惑。本月2號,有同事在選題會上提出來可以采訪孔慶東,因為我們從未報道過他,由于其他同事抽不開身,最后我便領命。
隨后,我便接觸了孔慶東的同學、朋友、學生以及他的老師等,試著去回答許知遠的疑問。
經過幾天的外圍采訪,我覺得自己已經系統地認識了這個人。就如許知遠所說,孔慶東從80年代到現在的轉型,正好跟當下中國的轉型吻合。
于新聞而言,如果沒有采訪到當事人,便是不成功的。但考慮到孔慶東曾對南方報系有言在先——他曾在節目里說,南方報系都是漢奸媒體,記者一個個拉出去槍斃,他一點也不心疼。
為此,從接受采訪任務起,我就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接觸他。在和同事商量后,還是決定約訪他,11月7日下午,我撥打了他的電話。
電話接通后,我說:“孔老師,你好,我是《南方人物周刊》的記者,想在你方便之時去拜訪你。”可還沒等我把余下的話說完,他就吼道:“去他媽的,我不接受你們漢奸刊物的采訪。”啪一聲,便掛掉了電話。
這是我不曾想到的,盡管我在他的節目中見識過他的謾罵功夫。更令我意外的是,他竟然還在微博上炫耀其罵人之事。
在此,我有必要把事實寫明。當時,他只是罵了一句“去他媽的”,微博上所謂的“排比”的后面兩句,都是他后來的演繹。當然,我強調的是事實,而不是認為他罵人有理。
沒過多久,孔慶東回了我一條短信:你們刊物得罪我大大的,我不可能接受你們的采訪,這與你個人無關,望你諒解。我回了一條:不管如何,也不會影響我對任何一個個體的尊重。
這些信息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孔慶東一貫的表演性——夸大事實。用其就讀北大中文系時的班主任溫儒敏的話來說,他非常懂得如何在與讀者互動中形成某種“氣場”,表達自己的情思,而圍觀者與“粉絲”也在搶占“沙發”和唇槍舌劍的嬉鬧中,得到情緒的宣泄。
而他的另一位朋友則認為,孔慶東開創了一種媒體式的行為藝術。
此事在微博傳開之后,很多網友及朋友問我,孔慶東公開羞辱你,為什么不回罵、起訴他?
我不謾罵,并不代表我不憤怒,我不性情。我只是更愿意用理性來對抗謾罵,用善言對抗惡語,那才是一個公民應有的姿態。
謾罵誰不會呢?但那只是一種如同動物發泄本能般的行為藝術,我們又何必較真。再者,一個人得有多可悲,才會把謾罵當成炫耀的資本并以此津津樂道。更何況,這還是一個到哪都特別喜歡強調自己是孔子第73代子孫的人。
這一事件發展到現在,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各路媒體紛紛報道,而據說在北大學生中,甚至出現“倒孔”與“挺孔”兩派,更有消息稱已有學生聯名致信校方,要求解聘孔慶東的北大教職……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們這個社會中的主流,還是不希望斯文掃地的。至于“聯合媒體攻擊他”之類的陰謀論猜測,更不值一駁,只是小人常戚戚而已。
另外,近日網絡上流傳的所謂我發給孔慶東的采訪提綱,實為他人杜撰。我是有一份采訪大綱,但孔慶東先生的咆哮,讓這份采訪大綱根本沒有和他見面的機會,更何況孔先生之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