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行政做大做強的執念不改,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幫助將永遠是頭痛醫頭的表面文章
中小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只因為中小企業的處境前所未有的艱難。
由于成本上升與人民幣升值、稅費居高不下等種種因素,中小企業身處堅冰之中,舉步維艱。11月9日,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黃利斌在《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發布會上表示,今年1-7月,我國規模以上企業運行狀況良好,但困難企業更加困難,特別是小微型經營困難加劇,中小企業整體利潤率不到3%。10月9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中國)發布報告,小企業主們對于未來有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悲觀的看法。72.45%的受訪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沒有利潤或小幅虧損。對未來6個月經營信心較低;3.29%的小企業預計未來6個月可能大幅虧損或歇業,對未來經營持悲觀態度。
各種扶持中小企業的措施出臺,如國稅總局為小微企業減稅,溫州等地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體系,銀監會將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速與設立分支機構掛鉤。所有的政策或者遠水解不了近渴,或者專做表面文章,或者優惠政策細微到無法察覺。
各地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出臺后,筆者在各地看到的情況沒有根本好轉,成本仍然上升,利潤仍然在下降,出口長單仍然不敢接。按照小微企業自己的表述——不接是等死,接了是找死。
情況沒有根本好轉的原因,不在于貨幣緊縮,不在于稅費過高,而在于目前的激勵機制鼓勵地方政府積極引進大資金、大項目,而對草根的市場經濟根本不敢興趣。讓人悲哀的是,我們之所以要扶持中小企業,有可能只是為大企業提供剝削的對象。有了大面積的蓬勃生長的制造企業,中國的石油、煤炭、化工等大型企業才有利可圖,否則,壟斷企業只是無本之木。
在扶持中小企業之時,我們在出臺更多的機制鼓勵壟斷。
最近,一年一度上演的石油壟斷巨頭與民營油企之間的戰爭震驚四座,雙方的指責到了白熱化的階段。11月6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公開指責“油荒”是“兩桶油”(中石化、中石油)人為造成的,并稱目前國內石油領域的壟斷體制給兩巨頭的如此作為創造了機會。而此前,壟斷巨頭指責民營油企囤油、地方煉廠減產導致了油荒。
所謂油荒是民營油企囤油的指責,是在侮辱大眾的智商,民營油企至今無法獲得進口原油的牌照,被原油進口權卡住了咽喉。民營煉油廠煉油能力在1000萬噸以上,每年只能煉兩三百萬噸油,意味著有700萬噸至800萬噸的煉油產能浪費。全國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營加油站44005家,約占全國總數的46%。民營企業銷售石油總量約占我國石油消耗量的1/3,而倉儲能力為3000萬噸,碼頭吞吐量在2500萬噸;石油批發和零售行業從業人員達一百多萬,每年上繳國家稅收六百多億元。但由于原油進口壟斷,所有的這些民營油企、加油站都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我們在指責油荒,要求扶持民營企業,但沒有任何一個部門出面表態改變原油進口的壟斷局面。不僅如此,其他產業也在推進大企業的并購重組,11月7日,工信部印發《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大幅度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充分發揮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集團的帶動作用,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的企業集團。積極支持區域優勢鋼鐵企業兼并重組,大幅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形成6~7家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這相當于給大部分民營鋼企下了死亡判決書。
也許有人認為,做大做強是好事一樁,政府應該主導該產業迅速進步。關鍵的問題是,從草根市場脫胎而來的進步,與政府拉郎配式的做大做強是兩碼事,應該鼓勵市場自由并購,但絕不等同于以行政意志把民營企業趕出市場。
不難理解,在貨幣泡沫與GDP至上的時代,地方政府迷戀于大企業的大投資與高GDP,對于小微企業心不在焉。他們迷戀于投資幾十億、上百億的項目,迷戀于造新城、引進國際企業總部、引進壟斷巨頭的大項目。原因很簡單,壟斷如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
只要行政做大做強的執念不改,只要對草根市場的蔑視不改,對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幫助將永遠是頭痛醫頭的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