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是理解物質宇宙的,宗教是用來理解自我的”
這是個典型的理論物理學家飯局。
呷口啤酒,一個微胖的中年男教授溫柔地表示:自己研究的那個模型“那么美,因而不會無用”。
一個年輕博士后貢獻了一個不冷的笑話:上月,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開了個新聞發布會,博彩公馬上修改了賠率,2011年找到黑格斯粒子的賠率從1賠13跌到3賠1——那是描述這個宇宙的物理學“標準模型”中“必須存在”的一種粒子,根據某種估算,在歐洲的強子對撞機進行世界上能量最大的物質對撞時,它應該會出現。
很顯然,黑格斯粒子是這幫人感興趣的話題,在座的理論物理學家們紛紛加入談話,發表自己的意見。支持者表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黑格斯粒子就要找到了。反對者反駁:因為某種對稱性的原因,黑格斯粒子應該是不存在的。也有人說:也許,黑格斯粒子存在,但我們絕對無法找到它。
旁邊的李淼補充道:“丹麥的尼爾森曾經說過,黑格斯粒子無法找到,因為它出現時所產生的時空漣漪會使對撞機在產生它之前就發生故障。”
“那是個強目的論者。”尼爾森是李淼在哥本哈根大學玻爾研究所時候的同事,也是玻爾研究所最活躍的研究弦論的理論物理學家。
弦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