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他打造出來的“沙發客”旅行模式中,每個人遵循的是最古老的人際交往法則,收獲與奉獻,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無關種族、身份與地位,平等而互助
除了在五星級酒店醉生夢死,或是在青年旅社睡上下鋪,旅行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美國小伙子凱西?芬頓(Casey Fenton)提供了一個答案:一起去睡陌生人家里的沙發吧。
1999年,21歲的凱西還是個未經世事的年輕人。出生于小鎮平凡家庭的他囊中羞澀,卻從小就喜歡東游西逛,和不同的人攀談,了解當地文化。在好不容易攢夠了一張往返波士頓與冰島度假的特價機票錢之后,他發現自己已經無力負擔像樣的旅館的住宿費用了。而且,他也“并不想像個典型的‘游客先生’,把整個周末都花在旅館房間里。”無奈之下,凱西想到了一個不錯的主意——給雷克雅未克1500名本地大學生發送電子郵件,詢問他們能否把自己家里的沙發借給他,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再順便帶他游覽一下他們的家鄉。
沒想到,這次嘗試的效果好得驚人。一天之內就有上百名大學生回復了他的郵件,向他發出了熱情的邀請。凱西在冰島度過了一個完美的周末,并總結道,“以后我再也不會踏進任何一家旅館的大門了。”
自此之后,他不斷復制這一成功經歷。2003年,凱西決定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和另外3個朋友一起創辦了“Couchsurfing”(沙發客)網站,為所有愿意分享自己住所的“窮”游客們提供互助平臺。人們可以自愿將自己的信息公開,越詳細,別人上門的機會也就越大。他們也可以在網站數據庫中查詢自己目的地的會員信息,挑選合適的那張沙
發來借宿。
在這里,每個人遵循的是最古老的人際交往法則,收獲與奉獻,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提供沙發的人,就有資格睡在別人的沙發上。無關種族、身份與地位,平等而互助。凱西說,“‘沙發客’的魅力在于可以交換彼此的旅行故事。”異鄉人來到此地,與主人進行友好的攀談,人和人在這一維度上變得更加緊密。同時,因為網站吸引的都是熱愛旅游的人,可以在線聊天,交換游記和經驗,成了一個變相的社交網站。
Couchsurfing成立的第一年,只吸引了6000名會員。但隨后幾年,“沙發客”的旅行模式突然走紅,會員人數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長。現在,“沙發客”已經擁有250萬會員,遍布245個國家與地區。最有名的“沙發客”會員,也許是維基解密的朱利安?阿桑奇,眾所周知,為了逃避調查與追蹤,阿桑奇一直住在他的支持者家里的沙發上。
為了讓網站更純粹,凱西還決定將網站定位為“非盈利”性質,依靠捐款運行。但所有的收入都只基于能讓網站繼續運營,創始人并不會從中得到任何收入。凱西說,“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也都有賬單要支付。不過,現在我們已經讓網站順利成型,接下來就是讓它更高效的過程。”
“沙發客”模式最讓人擔心的部分在于,如何保障雙方的安全。畢竟,在千里迢迢的跋涉之后,人們可以接受臟兮兮的沙發和冰冷的地板,卻仍有理由擔心暴力侵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沙發客”建立起信譽評估機制。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沙發客”,就得確保自己足夠熱情好客,不但要提供免費的留宿地,還得承擔起或多或少的導游工作,作為游客的另一方,則必須確保不能打擾到主人的正常生活。一旦旅游結束,雙方都會在網上對對方做出評價,如此一來,如果某人的負面留言太多,或是得分太低,就會被列入黑名單。除此以外,網站還提供需花費25美元的郵寄地址認證服務,以確保會員們提供的信息真實可信。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沙發客”就是完全安全的旅游方式,2009年,一名香港女子就在一個英國男人家中借宿時被強暴。因為生活習慣、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紛爭也從未間斷過。
盡管“沙發客”有種種不盡人意之處,但就像他們的格言:“每次一只沙發,一個更好世界。”像凱西?芬頓一樣,選擇成為一名“沙發客”,意味著選擇相信人與人之間根本的真誠與善意。相比起傳統的旅游方式,“沙發客”的旅行相當于一場文化研究,再沒有什么方式比直接進入當地陌生人的普通生活形態,更能體會旅行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