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在香港生活過的內地居民表示:“香港醫療不是因為看病不貴而著稱,其實真正和內地的區別是,他們對醫生和醫院大體是信任的”
2008年兩會期間,來自香港的政協委員、香港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對在場的內地媒體表示:“內地看病絕對要貴過香港!”
這是實情,在生活成本遠高于內地的香港,看病反倒比內地便宜得多。根據規定,香港市民在公立醫院就診,CT免費;感冒之類的小病,政府負責63%;需要看專科門診的病,政府負責95%,而最高規格的手術如肝移植,都是政府全包。一位內地網友在網絡上講述他的香港親戚去公立醫院安裝心臟起搏器的真實經歷:如安裝原價2.5萬元的啟搏器,自己可以分文不出;但如果想安裝價值5萬元的進口起搏器,病人就需要支付全價。”
對這樣的規定,內地人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兩種啟搏器功效一樣,“一個分文不要,另一個要5萬,真逗。”
事實上,在香港,只要擁有香港身份證,就可以享受免費的公立醫療。在公立醫院,患者住院一天的費用是100港元,包吃住,也包藥品,而根據估算,公立醫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每天約3100港元,成本遠大于收益。這些超出病人支付部分的花銷也會在賬單上顯示,它們是賬單中政府支付的部分。一位香港浸會大學的博士在妻子產女出院后仔細看過醫院的賬單,發現因為自己女兒的出生,政府補貼了差不多6萬港幣,而他們自己,只交過750元。事實上,公立醫院也可接診非香港市民,但對那些不符合條件的病人,因為沒有政府的補貼,他們在公立醫院看病的花銷往往比私立醫院還貴。
公私立醫院的區別
香港的醫療制度大約源于上世紀中葉,最初只是簡單地沿襲英國的全民健康服務制度,即主要由政府為市民提供全民健康服務。到1985年,香港開始研究成立脫離政府框架和公務員體系的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接管公營醫療服務。
香港的醫院分兩種,公立醫院直屬醫管局,而私立醫院由衛生署管理。公立醫院收費很便宜,但為了避免醫生過度疲勞,除一些確需的急診病人外,非緊急情況就診,均需預約,因為病人較多,預約等候的時間也很長,可能要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
在公立醫院,急診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確定診療順序,而排隊預約基本由電腦完成,即使是有權勢的人,在預約公立診所服務時,也不可能排得更靠前。私立醫院雖然收費高,但看病的人少,等待時間相對較短。普通人只要經濟不是太困難,有個頭疼腦熱之類的小病,會優先選擇去私立醫院或診所看門診,只有大病、重病、急病才會去公立醫院享受社會福利。
數據顯示,香港公立醫院住院病人占病人總數的85%,門診病人只占15%;而私立醫院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