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利比亞動武的戰略考量
大國不僅要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且在與中小國家互動的時候,不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不管對方的國情和民意
特約撰稿丁果
眼下,利比亞的反政府游行已經發展成東西對峙的內戰。
與此同時,美國航空母艦戰斗群也部署完畢,公開的說法是進行人道援助,但實際是在等待打擊利比亞的最佳時機。利比亞政治強人卡扎菲很清楚,他的任何一個軍事行動如果不恰當,就會給美國提供動武的理由。
這就產生了一個相當奇怪的戰爭景象:在目前的沖突中,仍然占據軍事優勢的卡扎菲政權,一方面采取有限的軍事反攻,為維護首都的黎波里的安全制造更大的緩沖區;另一方面卡扎菲也向國際社會喊話,聲稱自己是美國反恐的盟軍,如今卻被美國拋棄,又遭遇“基地”組織發動的攻擊,因而是受害者。
與此同時,利比亞反政府組織也知道,在最短時間里,靠民眾示威起義的方式推翻政府無望,而軍事力量又沒有卡扎菲強。因此,他們陷入兩難境地:如果要求外國軍事干涉,或者使用美國提供的武器,不但將受美國制約,即使革命成功,在國內的統治也缺乏政治道德的基礎。
如今,三方各有自己的考量,只能等待變化的契機。
其實,利比亞動蕩的局勢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挑戰最大。
從本國的利益考慮,他很想盡快介入。因為美國的內政不佳,經濟復蘇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利比亞局勢惡化如果長期持續,中東局勢不穩帶動石油危機出現,勢必打擊美國的經濟。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他的總統連任之路,幾乎要陷入絕境。但如果開戰,而且是一場穩贏的戰爭,對他這位戰爭中的總統來說,絕對是利多。
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師出有名?
令奧巴馬更為難的是,他是靠著批判前總統小布什的伊拉克戰爭政策上臺的,如今要對利比亞動手,勢必有重走小布什老路的嫌疑,讓他如何向美國民眾和國際社會解釋?
從目前的局勢發展來看,奧巴馬如果想要動武,必須要有如下3個前提條件中的至少一個:卡扎菲在鎮壓反對勢力時大開殺戒,引發國際社會共憤;北約國家一致同意美國為首的聯軍干預;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
縱觀利比亞局勢以及中東地區的動蕩,國際社會必須要深刻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當全球發展面臨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能源枯竭、人口膨脹等全人類挑戰,并尋求未來可持續性發展契機的時候,大國不僅要承擔應有的責任,而且在與中小國家互動的時候,不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不管對方的國情和民意。美國在非洲和中東支持所謂的“親美”強權腐敗勢力,最終還是讓大火燒到自己的腳跟。
此外,在應付突發的區域性危機的時候,尤其是領土國家的內部危機時,必須要有全盤的整體考量,以及具有威信的國際組織的共識。舉例而言,美國和西方國家要求卡扎菲下臺,但卻沒有提供讓他和家人安全脫身的保障機制,這無疑是逼他和他的支持勢力負隅頑抗,造成更大的流血沖突。
對于中國來說,同意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案,以及動用??樟α砍烦龆噙_3萬的僑民勞工,充分顯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但是,這還不夠。
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不能僅僅是被動地跟著別的大國走。主動提出既符合公義原則,又能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案,即所謂美國以外的第三條道路,可能是中國的決策者未來思考的重點。
更為重要的是,在美國勢力衰退、中國在中東和非洲參與日益增多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地重視利潤的獲取,或者只是支持掌權的勢力,而忽視當地民眾的感受。
在北非中東這一波變化中,一個最大的啟示是:任何強權都不能撼動“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歷史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