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人的個性決定了企業的個性,伊利“綠色產業鏈”構想,正是對潘剛企業價值觀的實踐
潘剛語速平緩,“溫和儒雅”是他經常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土生土長的內蒙人說,自己可能不帥,但一定會很健康,理由十分簡單:每天喝牛奶。牛奶在潘剛的人生中,的確具有特殊意義。2004年,他在伊利“高管風波”中臨危受命,出任伊利集團董事長,次年便帶領公司成為中國乳品行業首家銷售過百億企業;2008年,“經濟危機”和“行業危機”中的伊利在他的帶領下,再次逆勢而上,先后成為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上唯一的乳制品贊助商;他本人,也在去年和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等人一起,榮膺路透社評選的“2009亞太地區杰出商業領袖”。
從當年伊利奶食品廠的普通工人到今天伊利集團“掌門人”, 回顧過往的跌宕與成功,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這位“四十少帥”談出了自己的感悟,他說:“人的一生要經歷很多大風大浪,做企業也同樣如此。但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都應該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和一種對自己、對別人負責任的態度。伊利是一家責任導向型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行業的責任,都引領伊利為之不懈努力。”
“責任”一詞,潘剛幾乎每言必及。過去十年,中國乳制品產量和總產值增長了十倍以上,對于整個中國經濟來說,正開始從“十一五”規劃向“十二五”轉型,大的機遇下,更是大的挑戰,社會對乳品行業有了新的寄往和要求,但在潘剛看來,作為行業帶頭人,機遇與挑戰僅僅是伊利另一份責任的開始。他說:“在更加宏觀的時代發展趨勢和背景下,看待企業的經營戰略與社會和環境的內在聯系,應該積極承擔起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綠色責任。”
“厚度優于速度、行業繁榮勝于個體繁榮、社會價值大于商業價值”,2011年,是潘剛在乳品行業打拼的第二十個年頭,他堅信,通過持續不斷地用自己的綠色行動,來傳承與發揚責任的力量、綠色的力量,伊利集團必將實現作為一個企業公民的光榮與夢想。“綠色產業鏈”,是潘剛為伊利未來描繪出的新圖景。
綠色蛻變
“十二五”規劃中,專門設置了“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篇,對潘剛來說,上任之初他就意識到,“綠色”、“低碳”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作為伊利領軍者,改變管理模式,確立綠色標準,生產綠色產品,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潘剛的“綠色產業鏈”構想源于2007年,在出席達沃斯論壇時,他第一次提出“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的綠色領導力思想。潘剛應該具備這樣的底氣,其實,從2006年開始,伊利就已經在積極推動綠色養殖。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伊利都有自己的現代化生產基地,尤其是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和新疆天山,被譽為三大黃金奶源。對于每一個新基地,潘剛都要求嚴格按照原料奶質量安全、環保和零排放的建設標準。伊利的奶源牧場中,有很多自建牧場、家庭牧場和參股控股牧場,分散且不易管理,針對這個難題,潘剛獨辟蹊徑,提出“六統一、一全面”的管理模式,即“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飼養、統一改良、統一防疫、統一訂單和全面服務”,他還不惜重資,更新擠奶設備、TMR、制冷罐等技術,一口氣就投下上千萬元。結果恰如潘剛所料,問題牛奶中的有害物質出自奶源,而牢牢抓住這條乳業生命線的伊利,不但順利度過了危機,反而在市場上建立起了更高的信譽。
這次經歷讓潘剛堅定了創建“綠色伊利”的決心,2009年,他又開先河,正式提出“綠色產業鏈”的概念。他在解釋自己的構想時說:“‘綠色’代表的是可持續發展,‘產業鏈’強調的是產業上中下游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應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上游指的是奶源,中下游則是乳品的加工和銷售,潘剛很清楚,相比其他行業,乳制品生產的各個環節聯系更加緊密,一個地方出錯,滿盤皆輸,優化奶源只是潘剛帶領伊利在綠色道路上所走的第一步。
在伊利工廠,很少會看到傳統的電力設備,天然沼氣和太陽能正在逐漸支撐起整個伊利的能源需求。有意思的是,伊利的沼氣來源于奶牛,牛糞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經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就可以用作可燃沼氣。伊利將大量的奶牛污糞經過厭氧發酵處理后產生沼氣,驅動沼氣發電機組發電,同時,又充分將發電機組的余熱循環用于沼氣生產。這道工序每年可以為伊利帶來876萬千瓦的發電量,處理掉25萬噸奶牛糞便。類似這樣的環保設計,在伊利可謂無處不在,控制溫度的熱能串級技術、與鐵道部合作提高物流能效的“五班定列”計劃、保護水源的“中水回收”項目,潘剛把“節能環保武裝到了牙齒”。
生于草原、長于草原,草原是潘剛的生命,也是伊利的生命。不斷擴大的企業規模和市場需求意味著草場消耗的增加,潘剛沒有“殺雞取卵”,相反,這些年,他一直在倡導伊利退耕還草。在東北、安徽、呼包(呼和浩特和包頭)牧區,伊利的自建草場面積已經達到5000多畝,全部種草面積達到33580多畝。與國家的退耕還草、禁牧工程相結合,保護草原生態、防止沙漠化,是潘剛和伊利對牧區人民的一份承諾,更是對大草原的回報。
在潘剛看來,“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伊利集團新的醒目標簽。
行業先鋒
或許是受到“行業危機”觸動,潘剛在引領伊利轉型中發現,未來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個體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對抗,乳品行業更是如此,涉及到數百萬個養殖戶家庭、數萬家國內外企業、數億中國消費者,讓乳制品走綠色道路,單單依靠伊利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去年的韓國首爾“B4E”峰會上,潘剛發表了題為“綠色新長征”的主題演講,向全世界展示了伊利關于“綠色產業鏈”更加廣闊的思維,他表示,希望帶領伊利通過倡導綠色規則重新樹立并推動起全行業達成綠色、規范、可持續的行業發展共識,最終能夠達成產品品質的高度可控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證明,潘剛一直把目光跳出伊利本身,而放眼于整個乳品行業。他說:“推動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更看重的是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如何帶領全行業實現和諧共贏。”“帶領全行業”,是他在“綠色產業鏈”上窺見的新高度。
在上游奶源和中游生產上精雕細琢后,潘剛繼續在下游銷售領域提出“綠色產品、綠色包裝、綠色消費”的理念。從2003開始,伊利向隸屬于瑞士SIG的康美包一家公司采購過包材材料,雙方一合作便是七年,即使是最困難的時候,伊利也沒有動搖,原因很簡單,康美包公司提供的包材得到過FSC認證,能夠最大程度實現低碳環保。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作為贊助商的伊利用廢舊牛奶包材制作成桌椅,放到世博園區直接面對消費者進行展示,潘剛希望,從消費終端環節上大力提倡綠色環保概念。
現在,從伊利員工、奶農,到供銷商、投資商、消費者,都已經成為伊利整個“綠色產業鏈”上的一條。與潘剛交往多年的SIG公司CEO勞夫?斯坦格(Rolf Stangl)評價伊利時說:“假如沒有中國人的參與,事關地球命運的任何一個重大問題,恐怕都不可能解決,‘綠色’需要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而據我所知,伊利是中國企業的綠色先鋒。”
綠色先鋒,潘剛當之無愧,在他看來:“實現‘綠色產業鏈’需要兩種實力:一個是硬實力,即能夠持續不斷引領行業創新的能力;另一個是軟實力,即負有責任心的企業公信力和影響力。在這兩種實力的推動下,伊利方能率先在行業做到真正的‘綠色’。”
企業公民的伊利
做公益慈善,伊利向來是最“瘋”的一個。去年年初西南大旱,伊利是第一個捐款的乳品企業;四月玉樹地震,伊利繼續帶頭向災區捐助抗震物資,尤其是第一時間將近10萬盒牛奶送到災區,緩解了當時的燃眉之急。潘剛卻說,企業對社會承擔責任不僅僅是簡單地捐一些錢和物,做一些公益事業,一個企業真正在社會上承擔起責任,就要成為好的企業公民。他曾經為企業公民下過六條定義:公司股東價值、員工權益、環境、社會公益事業、供應鏈伙伴關系、消費者權益。他說,實現這六大體系的價值最大化,企業才能算合格。領導人個性決定企業個性,伊利“綠色產業鏈”構想,正是在實踐他的這種企業價值觀。
去年年底,伊利進行品牌升級,提出“以消費者為中心,為消費者而改變”,致力于成為 “健康食品的提供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的新觀念。潘剛曾說過,自己的眼中只有兩種人,一種喝牛奶,一種不喝牛奶,他要把不喝牛奶的人變成喝牛奶的人。因為牛奶是一種健康、綠色食品,潘剛希望,所有中國人都能通過牛奶體驗到生活之美。
很多發達國家,都制定過“牛奶計劃”,鼓勵國民飲用牛奶,這是一項長線公益投入,也是潘剛樂衷的方式。2009年,伊利成為呼和浩特“一杯奶”生育關懷行動專供企業,由政府出資,為政策內懷孕婦女從確認懷孕開始到分娩,每天免費享受一杯牛奶;同年,“學生飲用奶計劃”全面啟動,適齡在校中小學生可以通過“學生飲用奶”卡獲得牛奶供應,伊利再次成為唯一一家供應學生奶的乳品企業。“綠色產業鏈”的惠及范圍仍在擴大,世博會期間,北京、上海、西安三座城市間,一群群身著印有“倡導低碳、綠色出行”字樣衣服的年輕人騎著自行車用綠色旗幟宣傳無車日的理念與精神,還是由伊利倡導并發起。
潘剛始終堅信一條定律:不斷進取能夠讓一家企業走向優秀,責任則能讓它走向偉大。在他眼中,進入經濟發展拐點的中國企業,最大的責任是承擔起綠色使命,伊利責無旁貸。潘剛說,自己期望,在這個拐點中,中國乳業能夠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確立綠色標準、生產綠色產品,最終推動產業鏈上的所有環節實現共同的可持續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