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與DFS10式35mm碰炸殺傷彈的發射原理、內部結構基本相同,均采用高低壓發射原理。但為了使彈丸落地后能起跳并達到較好的殺傷效果,其采用由幾百顆鎢合金球注塑而成的預制破片套——這是該彈與DFS10式35mm碰炸殺傷彈最大的不同。
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全彈由引信、炸藥、預制破片套、鉛合金彈體、高壓室(內裝發射藥)、底火等組成。其引信同樣是彈頭隔爆型引信,且引信內設有自毀機構,即使引信碰擊地面后不能正常觸發,經一定時間后,自毀機構作用,可將彈丸引爆而自毀。為了達到跳起爆炸時產生較好的殺傷效果,彈體內裝有預制破片套,破片套由384顆鎢合金球經注塑而成,彈丸爆炸時,這么多鎢合金球被高速拋出,從而產生較大的殺傷作用。
殺傷作用原理
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底火被榴彈發射器的擊針擊發后,瞬時引燃發射藥,發射藥在高壓室內迅速燃燒,形成的高壓火藥燃氣沖開堵隔片,經高壓室底部9個泄氣孔進入發射器尾部形成的低壓室,由此形成推力推動全彈運動,從而使全彈能以較低的膛壓獲得所需的初始速度,其在發射器口部的初速為76m/s。
彈丸飛離膛口20m時引信解除第一道保險,飛離膛口40m時解除第二道保險,引信處于待發狀態。引信保險的這種設計方法,可確保彈丸在近距離內撞擊障礙物時不會爆炸,以確保使用安全。
當彈丸飛至目標區域著地時,引信觸發,點燃拋射藥盒中的藥劑,同時引燃延期雷管中的延期藥。拋射藥盒中的藥劑燃燒產生的高壓火焰燃氣沖擊地面,形成反推力將彈丸拋起。當彈丸被拋至一定高度時,延期藥燃燒完畢,引爆傳爆管,傳爆管引爆主裝藥,進而使彈丸爆炸,使384顆鎢合金球和彈體的其他金屬破片向四周高速飛散,從而實現跳炸殺傷和毀損功能。
當引信的頭部著發機構意外失效時,引信的自毀裝置會在15~20s內起爆延期雷管,并依次起爆傳爆管及全彈主裝藥,實現該彈的自行銷毀。該彈自毀時仍然具有很大的殺傷和毀損功能。
攻堅克難見真章
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研制中面臨的第一問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該彈的跳炸合格率只能維持在30~42%之間。為解決這一問題,圍繞眾多相關因素,在不能改變全彈著地姿態及速度的前提下,反復設計和修改拋射藥盒盒體和針刺延期雷管管殼結構、壓藥工藝等,經過70余個方案的摸索,200多個輪次的試驗,共消耗彈藥15000余發,最終比較圓滿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目前,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的跳炸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達到戰術技術指標的要求。
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引信發火率低是研制過程中遇到的另一大難題。經分析,是內部機構設計不盡合理及引信在裝配擰緊時的擰緊力矩過大,使內部零件卡滯而引起的。由此改進了內部結構,并設定了裝配時擰緊力矩的允許值范圍,避免內部零件卡滯,從而解決了這些問題。
改進后的多次試驗結果表明,引信發火率能保持在95%以上,達到了戰術技術指標的要求。
與國外槍掛榴彈相比,美制40mm槍掛榴彈中沒有跳炸殺傷彈,而俄制40mm槍掛榴彈中雖有跳炸殺傷彈,但其引信只能形成很少的破片,且飛散位置很低,因而其殺傷效果有限。DFS10A式35mm跳炸殺傷彈口徑比美、俄40mm槍掛榴彈小,綜合作戰效能超過兩者,其殺傷半徑達12m以上。
DFS10A式35毫米跳炸殺傷彈的研制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的裝備使用可顯著提高我軍單兵作戰能力,在對抗中發揮殺傷和毀損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