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準備倉促應戰
蘇德戰爭是以德軍的突然襲擊開始的,而蘇軍方面起初則是在缺乏戰爭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的,影片中的布列斯特要塞守軍就是這種情況。
1941年,整個布列斯特要塞區呈現一片和平景象,部隊處于正常的日常執勤狀態。一位邊防軍官溫施坦因中尉正專心指導部隊進行歌舞排練,并對陸軍軍官——加夫里洛夫少校(這個軍官的原型即是因獨自堅守要塞32天而獲得 “蘇聯英雄”稱號的蘇步兵第42師第44團團長扎夫里洛夫少校)所說“蘇德即將開戰”的提醒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而另一位邊防軍官基熱瓦托夫中尉對于剛剛抓獲的波蘭人所提供的德軍進攻情報也并不相信。與加夫里洛夫少校一樣,一些警惕性高的人感到了戰爭的逼近,但他們無法說服其他人相信這一切并采取相應的準備。
6月22日凌晨3時58分,還在河邊與小姑娘一起釣魚的軍樂隊小號手阿吉莫夫在爬上樹摘取掛在樹上的魚鉤時,發現大批德軍飛機正在越過邊境。隨即,要塞區就遭到了猛烈的炮火轟擊。此時,正在營房內睡覺的蘇軍官兵被驚醒,多數人員毫無思想準備,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現場處于一片混亂之中。由于當天正值星期日,要塞區部隊的指揮員絕大部分都回到了位于城區的家中過周末,這一情況更是加劇了混亂。德軍的突襲發生時,與家人在一起的指揮員們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時間趕回部隊,而失去軍官的軍隊就失去了核心和靈魂……影片開始,要塞區的部隊正是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在經歷了最初的震驚和茫然后,蘇軍開始試圖組織抵抗。但這時武器彈藥的不足又成了一個棘手問題。平時蘇軍的武器彈藥是集中管理的,除了少數執勤用槍彈外,并不發放到士兵手中。而這時沒有得到命令的軍械庫哨兵不允許官兵們進入軍械庫,情急之下,蘇軍士兵將哨兵打倒在地后沖入軍械庫才拿到武器。應該說,哨兵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并沒有錯,但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就缺乏一定的靈活性了。正是因為完全沒有準備,影片中的很多蘇軍士兵都是找到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有的用上了繳獲的德軍武器;有的用匕首;有的揮舞椅子作為武器;甚至有人赤手空拳地沖向德軍……武器彈藥的嚴重缺乏影響了蘇軍的持久作戰能力。
力量分散仍頑強抵抗
要塞區的守軍由兩部分組成,即隸屬于陸軍的正規野戰部隊和隸屬于內務人民委員部的邊防軍(片中戴藍色軍帽的即是邊防軍)。由于倉促應戰,各部隊混雜在一起,已經失去了統一完整的建制,但正是這些分散的部隊開始進行英勇頑強的抵抗。
一些首先冷靜下來的軍官制止了混亂的人群,使他們開始匯聚成一股股具有戰斗力的集體。從影片中展示的情節來看,蘇軍共形成了4處有組織的抵抗點:兩名邊防軍軍官(即溫施坦因中尉和基熱瓦托夫中尉)與兩名陸軍軍官(即團政委福明和加夫里洛夫少校)均各指揮一處。但由于蘇軍沒有準備,只能依托現有的營房或者工事進行作戰,這無疑使防御戰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在這4個抵抗點中,由邊防軍軍官指揮的兩處都是依托營房進行抵抗的,而沒有進行防御作戰準備的營房根本稱不上是可以依托的防御工事,因為當時的大威力步槍彈可以穿透相當厚度的磚墻。也許正因為如此,基熱瓦托夫中尉指揮的那支部隊并沒有消極防御,而是率先向大搖大擺進入營區的德軍進行了反沖擊,通過肉搏戰將他們趕了出去,然后據守營房直到最后時刻。
另外兩處由陸軍軍官指揮的抵抗點則是依托原有的要塞工事進行抵抗。其中一處由團政委福明指揮的陣地是要塞區的正門,正好卡住了德軍進入要塞區的重要通道之一——一座橋梁。這處陣地的地勢非常好,居高臨下,德軍屢次進攻都被打退,后來德軍采取了利用戰俘和平民作為“肉盾”的辦法企圖突破要塞正門。看到德軍毫不留情地射殺企圖逃走的戰俘和平民后,團政委福明決定冒險解救他們。他與一名軍官空手走上橋面假裝與德軍談判,趁德軍注意力分散時突然用俄語大喊:“全部趴下!”戰俘和平民趴下后,因不懂俄語而正在愣神的德軍立刻暴露了出來。這時,處于高處的蘇軍各種火力立即開火,將橋面上的德軍打得死傷一片,壓制住了德軍的火力,戰俘和平民則趁機逃進了要塞區內。另一處由加夫里洛夫少校指揮的抵抗點除了利用要塞的工事外,還利用了要塞建筑前面臨時構筑的野戰工事進行抵抗。當然,這些工事稱之為野戰工事也是不夠格的,因為只是一些彈坑和淺溝而已。
影片中,蘇軍盡管因兵力火力嚴重不足而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但是他們仍然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反沖擊。其中,第一次反沖擊是由基熱瓦托夫中尉指揮的,這次反沖擊使最初進入要塞區的德軍受到一定的打擊,迫使其進攻節奏放慢下來,為蘇軍完善防御爭取了時間。另一次反沖擊是加夫里洛夫少校的部隊發起的,德軍的這次進攻隨即被瓦解。頻繁的反沖擊是防御戰中積極作戰的最突出的表現,這是在總體被動的防御戰中爭取主動性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德軍以坦克為掩護向蘇軍發動進攻時,蘇軍還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反坦克戰斗,并將德軍擊退。蘇軍參戰的部隊有一門45mm反坦克炮,正是這門反坦克炮成為這次戰斗最大的功臣。德軍屢次進攻失敗后,以3輛坦克引導步兵向加夫里洛夫少校指揮的蘇軍陣地發起正面攻擊。蘇軍的反坦克炮設置在德軍進攻方向的側面一處倉促建立的隱蔽工事內。當德軍坦克的側面裝甲暴露出來后,這門反坦克炮連續發射3發彈擊中了一輛德軍坦克的側裝甲并將其擊毀。此時,蘇軍陣地上的手持集束手榴彈的反坦克手也已準備好了。德軍坦克發現側面有蘇軍反坦克炮,立即調轉車頭并開火擊毀了這門反坦克炮。蘇軍反坦克手趁其注意力被反坦克炮吸引之機匍匐前出,接近德軍坦克后投彈將其炸毀,隨即蘇軍趁勢發起反沖擊將德軍擊退。
在這次戰斗中,處于德軍側翼的反坦克炮起了決定性作用,不僅擊毀了一輛德軍坦克,而且吸引了德軍坦克注意力,從而給反坦克手實施攻擊提供了條件。反坦克炮起到這樣的作用,不僅在于其外形低矮隱蔽,也正如一位坦克手所說的那樣:“只有它(指反坦克炮)開火后,你才知道它的存在”。反坦克手不失時機地利用了德軍坦克注意力轉移的戰機,也是此次戰斗成功的關鍵之一。應該說,蘇軍的這一戰術配合是非常成功的。
當然,影片中表現了蘇軍的抵抗只剩下打到最后一人一槍的苦戰,直至最終要塞陷落。從純軍事角度來講,要塞區的守軍是無法取得防御戰的勝利的,因為此時的蘇軍主力部隊已被擊退到很遠處,并仍在不斷東撤,他們無法給苦戰中的要塞守軍以任何實質性援助。但是,要塞蘇軍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仍繼續頑強抵抗,更多的是體現出了一種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則是整個反法西斯戰斗反敗為勝的力量源泉。
突圍行動部署有失
影片中,正當蘇軍苦守待援之際,天空中出現了一架蘇軍的伊-16偵察機。這架偵察機在要塞區上空遭到兩架德軍戰斗機的攻擊后被擊落了,飛行員跳傘后告訴團政委福明,蘇軍已經撤過了明斯克,戰斗正在縱深很遠的地方進行,后來被俘虜的德軍也證實了這一點。這意味著主力部隊已經遠離要塞區,無法給要塞區解圍了,守軍只得利用暗夜實施突圍。
影片中蘇軍的突圍行動是由3處抵抗點的3支隊伍同時實施的——因為當時4處抵抗點中,由溫施坦因中尉指揮的陣地已經失守,人員全部陣亡。突圍的3支隊伍選擇了3處不同的突圍地點同時行動,由團政委福明統一指揮,以發射的紅色信號彈為信號統一行動。團政委福明率領的隊伍選擇了河上的橋梁作為突圍路線;基熱瓦托夫中尉率領的隊伍選擇渡河進行突圍;而加夫里洛夫少校率領的隊伍則向位于一處高坡上的德軍陣地實施突圍。在雙方兵力、火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蘇軍的突圍行動失敗了。3支突圍隊伍無一成功,在遭到很大傷亡后只得重新退回要塞堅守。
就影片進一步分析,蘇軍的突圍行動有幾處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3支突圍隊伍同時突圍無可厚非,這樣可以分散德軍的注意力和火力,但是發射信號彈作為行動信號就明顯不妥了——信號彈不但己方部隊能看見,德軍也能看見,這無疑是提醒德軍將要發生什么事情。當時已經由小號手阿吉莫夫溝通了3處陣地的聯系,按照統一規定的時間開始突圍更為隱蔽,這樣就避免了信號彈可能暴露企圖的問題。其次,突圍力量過于分散,不能做到相互支援,無法利用鄰近的部隊牽制住部分德軍兵力、火力。當然,這樣可能是因為蘇軍被分割在三處不同的地點導致的。最后,突圍行動的攻擊點選擇不盡合理。團政委福明率領的隊伍選擇從橋上突圍,隊伍完全擁擠在橋面上根本展不開,對方只需2挺機槍就可以封死橋面,而且橋上還有燃燒的車輛等物品的火光照亮橋面,要想隱蔽行動幾乎不可能。而加夫里洛夫少校率領的隊伍向著一處有探照燈的高坡攻擊,結果被對方探照燈發現,加上處于仰攻的不利境地,很快就遭受到很大傷亡而被迫退回。只有基熱瓦托夫中尉那一路選擇渡河突圍相對來說比較合適,但由于火力懸殊過大而以失敗告終。
冷靜看來,當時如有可能,應利用暗夜將3支隊伍集中到一起以加強兵力和火力,即使不能完全會合在一起,也要選擇除橋梁外的另一處實施相對集中的突圍行動。應先以部分兵力向橋梁或另一個地點進行佯攻,吸引德軍的注意力,待德軍抽調兵力前來增援時,然后集中全部兵力、火力向一處受到削弱的德軍陣地進行堅決突擊,以打開突破口。在攻擊手段上,可以爭取偷襲但必須立足強攻,一旦被德軍發現應立即由偷襲轉為強攻,因此要布置部分火力用來壓制德軍火力從而掩護突圍行動(影片中蘇軍沒有這樣做,德軍可以毫無顧忌地掃射)。這樣就可以在一些地段造成較強的火力,雖不一定能占到多大優勢,但絕不會像影片中那樣處于絕對劣勢而被德軍火力無情射殺的場面。只要突圍出去并想辦法避開其他德軍部隊,那么白俄羅斯廣闊的森林和沼澤地就可以提供給蘇軍良好的棲身之處。
德軍的戰術表現
影片中對德軍的戰術表現并不多,只有幾個零散的片段,但通過這幾個有限的片段還是可以對德軍的戰術表現作一分析。
德軍進攻的先導是一支化裝成蘇聯邊防軍的突擊隊,這支部隊待在經過偽裝的火車車廂內通過了邊境。這支部隊的任務是在蘇軍后方制造混亂,暗殺指揮員和通信人員,破壞交通線和通信設施等。影片中一名蘇聯老火車檢修工被這些人殺死,之后這支部隊順利進入蘇軍防區之內,并且切斷了要塞區的水電供應。在溫施坦因中尉的陣地上就出現了這支德軍部隊中的一員,他化裝成一名邊防軍少校,命令溫施坦因中尉手下的部隊放棄據守的營房,分成小組前往指定區域。看樣子,他的用意是想讓蘇軍部隊放棄據守的工事,從而暴露在毫無工事依托的地方,這樣更容易被德軍殲滅。但警惕性很高的溫施坦因中尉除了查看這名假少校的證件外,還要求查看他的靴子,因為德軍靴子使用的是方釘,而蘇軍靴子則使用圓釘。假少校露出了破綻,在企圖逃跑時被擊斃。
德軍開始的攻擊似乎有些過于大膽而顯得很輕敵,他們進入蘇軍營區時并沒有采用交替掩護前進的辦法,而是大搖大擺地進入,結果在蘇軍突然的反沖擊下傷亡慘重而被擊退。進攻要塞正門的德軍則過于固執,他們總是把橋梁當做惟一的進攻路線,其進攻在蘇軍有利陣地上的火力阻擊下一次次失敗。不知為什么德軍不采取使用橡皮舟在多處地點同時強渡的戰術,這樣就能大大分散要塞守軍的火力。在那次由3輛坦克支援的進攻中,德軍步坦協同出現了問題,步兵落在了坦克后面。當蘇軍反坦克手匍匐向坦克接近時,德軍步兵沒有及時發現并制止其行動,結果使自己的坦克被炸毀,導致進攻失敗。影片中的德軍運用火焰噴射器和噴火坦克清掃街道兩旁的房間的行動,以及最后在以正面攻擊進行牽制的同時,從側面接近并投彈炸毀基熱瓦托夫中尉的重機槍的行動,則表現出了相當高的戰術靈活性。
7月23日,堅守要塞長達32天之久的扎夫里洛夫少校被德軍俘獲,他是最后一個要塞守衛者。不屈的要塞陷落了,但是其所代表的頑強精神卻是永恒的。正是在這種精神感召下,蘇軍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并收復了布列斯特要塞,最終直搗柏林,宣告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