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古代瑪雅文化發祥地之一的薩爾瓦多,是中美洲面積較小、人口較密集的國家,其景色宜人的風光吸引了眾多游客,深受各國人民向往。但該國在1980~1990年代飽受內戰戰亂,戰后則深受毒品交易影響,因而其國家安全力量呈現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質——
1980~1992年的12年時間里,薩爾瓦多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在那個動亂年代,處于軍事控制下的薩爾瓦多國內執法機構組建了公共安全部隊。這些公共安全部隊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國家警察(National Police),負責城市地區的執法任務;二是國家衛隊(National Guard),負責農村地區的治安和執法任務;三是國庫警察(Treasury Police),負責國庫安全和稅收等工作;四是規模較小的海關警察(Custom Police),其在內戰期間被編入國庫警察旗下。內戰結束后,根據各方簽署的《和平協議》,前述所有的執法和安全單位均宣告解散。
現如今,薩爾瓦多國內安全執法任務由國家內務警察(National Civilian Police)負責。在國際社會的大力協助下,薩爾瓦多國家內務警察很快發展成為中美洲最為精銳的一支現代警察力量,擁有包括防暴、人質解救、空中和海上力量在內的諸多精英部隊。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薩爾瓦多曾經與現在的這些精銳安全力量——
國家警察
國家警察于1995年解散之前擁有約6000名警員。內戰期間是國家警察的巔峰時期,其在全國25個城市和大型城鎮均有部署。當時,國家警察劃分為6個警察司令部:第1警察司令部(駐地首都圣薩爾瓦多)轄第3巡邏連、第1運輸連、第4工程連和4個警察步兵營;第2警察司令部(駐地圣特克拉)轄第15、16、17、18警察連;第3警察司令部(駐地圣安娜)轄第19、20、21、22、23、24和25警察連;第4警察司令部(駐地圣維森特)轄第26、27、28、29和30警察連;第5警察司令部(駐地圣米蓋爾)轄第31、32、33、34和35警察連;第6警察司令部(駐地烏蘇路坦)轄第36、37和38警察連。
內戰期間,由于國內游擊戰爭的升級,國家警察專門成立了一支擅長反游擊作戰的戰斗營。此外,其還擁有一支排級規模的SWAT類型的反恐特警隊(ERE)和一支緝毒特警隊,主要任務是打擊國內的毒品交易。
1992年薩爾瓦多交戰各方簽署了《和平協議》,內戰宣告結束。此時國家警察依然在國防部管轄之下。隨后,有不少國家警察官員被發現卷入了武裝搶劫和連環綁架案,下屬警員也大多失職而腐敗。1993年,國家警察犯罪調查部的一號人物被捕,其罪行是命令下屬進行搶劫和持槍襲擊銀行。由此,總統阿曼多?卡爾德隆?索爾對國家警察漸漸失去耐心,于是在1994年12月下令解散國家警察。不過,其解散工作一拖再拖,直到1995年3月才完全結束。
國家衛隊
國家衛隊于1912年按照西班牙國民警衛隊的模式組建,主要負責農村地區的治安和執法任務。最初,國家衛隊由陸軍部負責提供裝備,由內政部負責指揮控制。
根據薩爾瓦多1918年的《國家衛隊組織法》,國家衛隊由14個連(每個連含部分騎兵單位)組成。
國家衛隊曾在何塞?艾爾伯托將軍的領導下,于1968年躋身于世界精銳作戰部隊的序列。
1969年,由于民族問題和領土爭端,薩爾瓦多向洪都拉斯發動了入侵戰爭。持續4天的戰爭凸顯了國家衛隊的實戰能力。國家衛隊組織了所謂的“塔科(TACO)遠征軍”,其中第1、2、3步兵連為先鋒部隊,第4、5、6、7、8、9步兵連以及1個81mm迫擊炮連為主力部隊,位于阿蓋薩坦的后勤基地主要由國家衛隊第10后勤/信號連負責,國家衛隊第11加強連負責在北部戰區協助陸軍進攻,而國家衛隊第12、13和14步兵連則負責協助東部戰區的陸軍進攻。
1972年,薩爾瓦多陸軍第1步兵旅(位于圣卡洛斯兵營)和陸軍炮兵旅(位于薩波特兵營)發動了反抗軍政府的叛亂。國家衛隊站在了軍政府一邊,經過激烈戰斗,將嘩變的士兵全都趕回兵營并迫使其投降。這次事件促使國家衛隊成為薩爾瓦多軍事獨裁統治的保障和象征。
盡管國家衛隊名義上是農村地區的警察力量,但內戰期間其一直充當著薩爾瓦多武裝部隊在城市地區的主要作戰力量。國家衛隊中的大多數部隊作戰很頑強,常常與對手血戰到底——他們這樣做也是不得已,因為一旦被擊敗,對手(多是游擊隊)并不接收俘虜,而是當場射殺。
1992年,國家衛隊總司令部在圣薩爾瓦多設立第1司令部,國家衛隊總司令部機關也設在此,下轄單位包括指揮連、第1步兵連、第2步兵連、運輸隊、迫擊炮支援分隊、快速反應連和憲兵連;第2司令部總部駐扎于扎薩特克魯沙,由第3、4、5步兵連組成;第3司令部總部駐扎在科朱特培克,下轄第6、7、8步兵連;第4司令部駐扎于圣維森特,下轄第9、10、11步兵連;第5司令部駐扎圣米蓋爾,下轄第12、13和14步兵連。
內戰中,盡管國家衛隊并未滋生太多腐敗,卻以曾對付游擊隊的暴力行為飽受詬病。在結束內戰的和平談判中,游擊隊司令官要求政府解散國家衛隊方可簽署《和平協議》。于是國家衛隊在1992年宣告解散。
解散后,國家衛隊原來的部分設施和隊員被編入新組建的陸軍特種軍事安全旅,該旅下轄第501和502邊防營和第503和504憲兵營。此外,陸軍特種軍事安全旅還擁有1個作戰支援營、1個警衛連和1個指揮連。
國家內務警察
1992年9月,國家內務警察正式成立,隸屬于內政部。隨著薩爾瓦多毒品走私的日益猖獗,原本由國家警察負責的緝毒任務轉交給了國家內務警察下屬的麻醉物品稽查隊(UEA),后來麻醉物品稽查隊中又細分出了幾支其他專業分隊。此外,原屬國家警察的調查單位也移交到了國家內務警察的旗下。
如今,國家內務警察劃歸公共安全部下屬的國家內務警察總局管轄,共有2萬名警員。國家內務警察總局總部由行動部和行政管理部構成,其中行動部下設公共安全、緝毒、海關、邊境、環境、運輸和武器爆炸物等分部;行政管理部則下設行政、后勤和基礎設施分部。
除總部外,國家內務警察總局還在諸如圣安娜、圣維森特、圣米蓋爾、烏蘇路坦、自由城、松索納特、阿卡班、卡拉迪南戈、莫拉贊等農村地區設有國家內務警察分局,每個分局下設若干警察派出所;而在包括首都圣薩爾瓦多在內的中部城市地區,如約邦戈、索亞邦戈、圣馬科斯、梅伊加諾斯、古薩坦辛戈和德爾加多城,則只設警察分局。
內戰結束后,薩爾瓦多國內的治安狀況不容樂觀。此前遭遣散的復員軍人和警察勾結一些反對派武裝不斷制造小規模騷亂和動蕩。為此,國家內務警察總局成立了防暴快反群(GRA),用以處理小規模暴動和騷亂事件。防暴快反群由70名隊員組成,主要配發可應對騷亂的防毒面具、警棍、盾牌、防彈背心、橡皮彈和霰彈槍等裝備。一旦某地出現騷亂跡象,防暴快反群便緊急出動。但該單位在執行防暴任務時存在濫用武力的情況,有目擊者稱防暴快反群的隊員手持霰彈槍,在極近的距離內向并無過激行為的抗議者進行射擊。鑒于防暴快反群在民眾中名聲惡劣,其成立不久,便于1997年被解散。
1998年,在法國警察顧問團的幫助下,國家內務警察總局又成立了一支新的防暴力量——公共秩序維持隊(UMO),由70名核心隊員組成。該單位在圣薩爾瓦多的數次處置暴力事件中有出色表現,其裝備主要有防暴榴彈發射器和防暴/裝甲車等。
此外,國家內務警察總局還設有專門負責人質解救的特種警察部隊——警察快速反應群(GRP),該部隊成立于1995年,編制和武器均采用美國警察SWAT小組的標準,并接受來自美國邊境警察巡邏隊和智利國家警察的訓練。警察快速反應群主要由4個狙擊小組(共16名狙擊手)和6個突擊小組(24名突擊隊員)組成。
由于認識到警察快速反應群的特殊價值和出色表現,薩爾瓦多政府投入了大量經費用于該部隊的訓練和裝備采購。其主要作戰裝備包括西格-紹爾P228手槍、MP5沖鋒槍、西格SSG3000狙擊步槍、HK53 5.56mm突擊步槍、SCUBA潛水裝備和“佐迪亞”型橡皮艇。此外,警察快速反應群還計劃采購1輛裝甲車用于指揮控制或執行特別任務。
在聯合國和國際犯罪研究訓練援助計劃部門的共同幫助下,薩爾瓦多還成立了國家公共安全學院。
所有想加入國家內務警察總局各部門及下屬的警察快速反應群、公共秩序維持隊、警察航空群和警察海巡群的申請者,首先需在國家公共安全學院進行為期9個月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順利畢業者方可申請加入上述精英部隊。
國家內務警察的遴選比較嚴格。例如,當警察快速反應群出現空缺名額時,一般會有超過500名的志愿申請者。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僅有數名可參加最后階段的選拔。入選者首先需參加一系列心理和體能測試,通過后還要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特殊軍事訓練,期間他們將接受狙擊、爆炸物(包括使用、探測和排除)處理、索降、緊急醫療和近距離作戰等方面的訓練。特殊軍事訓練結束后,順利過關者還需接受部門評估,被選中者將繼續參加包括特種技能訓練、海外訓練(美國)和恢復訓練等一系列培訓內容。如此層層選拔,最終填補空缺名額,也就是說,警察快速反應群的選拔比例大約為500∶1。
打擊犯罪任重道遠
當前,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成為薩爾瓦多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毒品交易和洗黑錢對薩爾瓦多的國內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特別是毒品,已經成為薩爾瓦多自內戰結束以來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加之政府的腐敗問題并未得到有效遏制……面對這些新的威脅,現如今的薩爾瓦多國內安全力量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