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熱映的美國大片《洛杉磯之戰》掀起了關注“星際戰爭”的新風潮。該片描寫了外星人企圖消滅人類以控制地球的水資源而對地球發動了入侵,在地球軍隊節節敗退之時,一支在梅喬中士指揮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小分隊在洛杉磯與外星人激戰,并在實戰中逐步找到外星人的弱點,最后戰而勝之的故事。據說,影片由于過多暴露了美軍軍力,五角大樓企圖封殺該片。但其實,影片中的美軍是在用今天的裝備、“昨天”的戰術打了一場“前天”的戰爭——
雙方武器及運用情況
《洛杉磯之戰》中美軍使用的武器基本上就是美軍的現役裝備,而外星人使用的武器則是想象出來的,不過并不像人們印象中那樣對地球軍隊占有絕對的技術優勢。
美軍方面
影片中美軍使用的武器主要有M9手槍、M4A1卡賓槍、M16A4步槍、M249輕機槍、M2HB機槍、M203榴彈發射器、AT-4火箭筒、M67手榴彈等。其中,M16A4步槍是M16步槍的最新改進型號,將M16A2上的提把以及照門拆除,代之以皮卡汀尼導軌和光學瞄準鏡,保留了M16A2的3發點射功能,已部分裝備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部隊。
影片中美軍使用的步槍全部加裝皮卡汀尼導軌,通過導軌可以非常方便和快速地加裝前握把、榴彈發射器、戰術燈、光學瞄準鏡等附件,這樣就大大增加了步槍遂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前握把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室內近距離作戰(CQB)中。加裝前握把后,士兵持槍時用于握持護手的手改為握持前握把,這樣位置就向下移動了一段距離,使胳膊不必伸得過直,同時還增加了靈活度,有利于更為迅速地調整射向。戰術燈則能提供在黑暗環境下的照明能力,射手只需保持持槍姿勢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光學瞄準鏡則已是美軍步槍的必配,而傳統的機械瞄具則基本上棄之不用。這一方面顯示了美軍強大的財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表明美軍注重遠距離射擊精度和戰場觀察能力。由于光學瞄準鏡具有一定倍率的放大功能,因此在影片中,美軍士兵除了將其用于瞄準射擊外,更多是將其用于對戰場的觀察。當然,光學瞄準鏡的觀察能力比不上望遠鏡,給分隊指揮官裝備望遠鏡還是很必要的。影片中,在圣莫尼卡機場的塔樓上,梅喬中士和一名士兵觀察周圍情況時,中士使用的是望遠鏡,那名士兵則使用卡賓槍上的光學瞄準鏡進行觀察。而在警局屋頂負責尋找撤退路線的兩名美軍,都是使用光學瞄準鏡觀察戰場的。
在影片中還上演了一場大出觀眾意外的美軍與外星人的“白刃格斗”。在影片最后一戰中,女中士桑托斯占據一個房間后就在卡賓槍上安裝了刺刀。這一鏡頭讓人感到有些不妥。因為在室內近戰中,槍上加裝刺刀會導致全槍長的增加,造成行動不便,而且用刺刀與外星人作戰聽起來也有點匪夷所思。但當桑托斯和一名黑人士兵從房間出來時,在近距離內與一個外星人步兵遭遇,桑托斯二人就用刺刀將這個外星人解決了。這個鏡頭盡管出人意外,但對于烘托影片氣氛還是很有效果的。
影片中,美軍的榴彈類武器發揮的作用要更大一些,主要是M203榴彈發射器和M67手榴彈。前者主要用于對較遠距離上的外星人進行攻擊,后者則用于攻擊近距離內的外星人。影片中,美軍小分隊在洛杉磯警察局東洛杉磯分局內發現幸存者后,準備乘巴士撤往較為安全的軍事基地內。但被外星人發現了,外星人隨即進入警局內。一名士兵受命拖住外星人,掩護大家撤退。他并沒有使用卡賓槍壓制走廊內的外星人,而是直接使用榴彈發射器進行攻擊。他連續發射兩發榴彈,最終阻止了外星人。在最后一戰中,外星人出動了一個大型機器人向美軍攻擊,這個機器人的防護力和火力都很強,美軍的槍彈對其幾乎毫無作用。這時,兩名美軍士兵同時用榴彈發射器對其轟擊,榴彈同時命中目標從而一舉將其擊毀。美軍和平民乘巴士撤離警局時,遭到外星人飛船追擊。梅喬中士利用單兵電臺的無線電波將外星人飛船吸引到一個加油站內,然后投擲M67手榴彈引爆了加油站,外星人飛船也被徹底炸毀。這里的手榴彈充當了一個引爆更大“炸彈”——加油站的引信,發揮出了槍彈難以發揮的作用。手榴彈的第二次運用是在美軍從下水道出來時,外星人在后面緊跟追來,梅喬中士投了一枚手榴彈進去,外星人非但沒有閃躲反而將其撿了起來,手榴彈在其手中爆炸后徹底消滅了外星人追兵。
在多數影片中,外星人都是一些軟體動物之類的生物,其身體結構柔軟。《洛杉磯之戰》中的外星人也是一樣,但片中的外星人為了提高防護力而穿上了防護鎧甲。這種鎧甲雖然不能完全擋住槍彈,但美軍不知射擊外星人身體的什么位置才能致命,這就導致了槍彈的射擊效能非常低。在小分隊與外星人最初的交戰中,掉隊的勒尼漢向一個外星人發射了100多發彈也沒有奏效,最后是在趕來尋找他的其他人的共同射擊下才將之打傷、落入游泳池中,最后靠向游泳池中投擲手榴彈才解決戰斗。為了尋找外星人的弱點,梅喬中士等人在一名女醫生的幫助下,將一個受重傷的外星人拖到警察局內解剖,終于發現了外星人的致命部位是在其心臟右邊一點。在隨后的戰斗中,美軍注意向這個位置射擊,大大提高了射擊效果。
影片中美軍對于炸藥的運用也較多,并且主要采取用槍彈引爆和遙控引爆這兩種方式。美軍發現爆炸物對外星人的殺傷作用比較好后,就有意識地使用炸藥來達成作戰目的。在高速公路上,美軍和平民乘坐的巴士遭到外星人阻擊,尤其是外星人機器人更是難以對付。美軍就在公路上的廢棄車輛上安裝炸藥,受傷的馬丁中尉也在一輛巴士上安裝了C4炸藥。等外星人追到巴士旁邊時,馬丁中尉引爆了炸藥,與外星人同歸于盡,機器人也被炸毀。在最后一戰中,一名美軍士兵把爆炸物放在一塊水泥板下面,等外星人靠近后用槍射擊將爆炸物引爆,同樣干凈利落地將對方消滅。
火箭筒在影片中也有一次出色表現,外星人曾用于擋住一枚導彈的小飛船就是被桑托斯用AT-4火箭筒擊毀的,為導彈成功擊毀外星人指揮中心創造了條件。
外星人方面
《洛杉磯之戰》中的外星人武器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激光武器,另一種是機器人發射的無控火箭。前者在外星人步兵和飛船上使用,后者則在外星人機器人上使用。外星人步兵使用的激光武器的威力似乎過低,命中后的終點效應主要體現為燒蝕作用。例如影片中一名士兵被命中頭盔后,僅面部和頸部受到了三度燒傷,并未受到致命傷;在打中落單的勒尼漢的背包后卻只是引起背包冒煙而并沒有燃燒,勒尼漢也沒有受傷,這樣的威力實在是不堪使用。外星人機器人發射的無控火箭也一樣,其中一發從美軍女中士桑托斯所在的房間窗戶射入后在室內爆炸,而桑托斯除了弄得一身灰土外,幾乎毫發未損。如果威力足夠,桑托斯肯定是難以生還的。
不過,外星人飛船上的激光武器威力還算“合格”,一發就將一名使用單兵電臺與基地聯系的美軍士兵所在的屋頂炸成一片火海。外星人的飛船看起來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大型飛船是由若干小飛船組成的,可以靈活地組合或分開。外星人的指揮中心還利用遙控方式控制著幾艘小飛船作為掩護,美軍發射的導彈就是被一艘小飛船擋住而沒有命中指揮中心。
雙方的戰術運用
外星人方面
首先來看看作為侵略者的外星人一方。外星人的入侵行動達成了突然性,其利用地球人對其不夠了解的特點,將偽裝成隕石的部隊成功降落在美國沿海的8個城市外,對地球開始了突然攻擊。但這個過程中,外星人的空中力量和地面部隊似乎是分開行動的。影片中只看到外星人的地面部隊在大肆屠殺地球人,卻沒有看到其空中力量進行相應的支援配合行動。也許在開始階段,他們的空中力量都去攻擊地球軍隊的空軍基地了(片中美軍曾說到他們已經失去了制空權)。但在后來的作戰中,外星人的空中力量仍然沒有對地面部隊的行動進行支援配合。外星人的飛船基本都是在執行偵察巡邏任務,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通過無線電偵察定位手段進行偵察。在獲得地球人位置的情報后,也只是在有限的時機利用其武器進行攻擊。可以說,外星人并沒有利用飛船奪得制空權的優勢,形成有效的空地配合行動,這樣就使其相對于地球軍隊并不占壓倒性技術優勢的地面部隊陷入了艱苦的戰斗中。
在戰術手段上,外星人的伏擊戰術還是非常有效的。外星人首先通過無線電偵察定位得知美軍的位置和行動路線,然后提前組織伏擊行動。他們都是搶先占領美軍行動路線兩側的建筑物屋頂,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對美軍進行攻擊。這一戰術起到了很大作用,不僅桑托斯所在的空軍偵察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且梅喬中士的小分隊至少兩次遭到伏擊,要不是反應迅速和應對得當,恐怕也得落得同一下場。但是外星人似乎特別偏好于搶占制高點,而沒有重視占領街道兩側的建筑物。如果同時占領這兩個位置,就可以對美軍形成高低兩層交叉火力夾擊之勢,而且可以在必要時從地面將美軍分割包圍起來聚而殲之。
在戰術動作方面,外星人似乎不大適應地球的地形特征,其步兵基本不會利用地形地物進行隱蔽作戰,都是在暴露身體的同時進行射擊。開始還能利用防護鎧甲和地球人對其身體結構的不了解逞威一時,但到后來基本上就成了美軍的“活靶子”。
外星人有兩種不同的機器人參加了地面作戰,但是機器人除了防護力更強、火力更猛外,起到的作用也相當有限,主要是步兵和機器人的協同動作很差。在機器人利用其強大火力壓制住美軍時,步兵不是向前快速躍進攻擊,而是仍舊躲在機器人的后面向美軍射擊,這樣就不能利用機器人的火力攻擊效果加快攻擊節奏。到最后機器人被對方擊毀后,步兵的攻勢也就瓦解了。當然,這都是根據地球軍隊的作戰原則進行的評價,外星人是否根據其特有的武器裝備性能而具有完全不同于地球軍隊的作戰原則就不得而知了。
美軍方面
綜合在影片中的表現,美軍的戰術運用大體有巷戰戰術、無線電對抗戰術、突圍行動戰術、結構癱瘓戰術和引導打擊戰術等。
影片中美軍的巷戰戰術并不怎么出色。梅喬中士率領的小分隊向警察局進發時,小分隊隊員都集中在大街中央,成集團隊形前進。這樣的隊形過于集中,而且在大街上過于暴露,容易受到建筑物內敵方火力的威脅,雖然小分隊隊員都持槍保持警戒狀態,但一旦遭到伏擊將很難作出快速反應。美軍的遭遇正是這樣,遭到伏擊后,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擊行動,只能快速向附近的建筑物內撤退。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戰術應該是,小分隊分成兩路沿道路兩側推進,兩隊之間保持目視和語音聯系,以進行可靠的協同動作,相互支援。在遭到伏擊時,由受火力威脅較小的一路掩護另一路脫離受攻擊區域,然后視情況進行反擊或者撤退。
在巷戰中,保持身體隱蔽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雙方態勢犬牙交錯,任何地方都可能是敵人的藏身之處,一旦暴露就可能成為對方的射擊目標。在從警察局出來乘坐巴士撤往軍事基地的途中,外星人的飛船就追了過來。梅喬等人立即停車,試圖躲過敵飛船的追蹤。但這時,美軍士兵不是采取全體在車內隱蔽的動作,而是將槍支伸出車窗外保持警戒狀態。這個動作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黑色的槍支在紅色的車體映襯下極容易被對方發現而暴露目標。這樣做雖然可以在需要射擊時快速開火,但與暴露目標相比明顯得不償失。除非美軍知道外星人只是靠無線電來進行偵察,而不利用光學觀察器材和目視進行偵察,這樣的動作才具有合理性。不過,美軍在影片中對地形地物的利用要明顯強于外星人步兵,這也算是小分隊傷亡比較小的“合理解釋”吧。
在女中士桑托斯與梅喬中士率領的小分隊會合后,桑托斯曾說起外星人似乎知道空軍偵察部隊的目的地,其部隊遭到外星人的伏擊幾乎全體覆沒,只有她自己幸存下來。這實際上是外星人通過無線電偵察定位發現了他們的行蹤,進而實施伏擊行動。在從警局乘巴士撤退時,梅喬終于確認了這一點。他發現只要他們的無線電設備一工作,外星人就會尋蹤而來,因此他果斷命令停止無線電設備的工作。但此時外星人的飛船已經飛到了附近,巴士上的美軍和平民仍然面臨被發現并消滅的危險。此時,梅喬采取了一次非常冒險的行動——他拿起一部單兵電臺,打開后跑向一個加油站,然后將單兵電臺固定在加油機上,等外星人飛船跟蹤無線電波飛到加油站內后,梅喬利用手榴彈引爆了加油站,將飛船炸毀。這些行動都屬于無線電對抗的范疇,前者屬于無線電偵察,后者屬于無線電佯動。
影片中美軍小分隊停用無線電設備后,利用超市電話與上級取得聯系,這就是利用了外星人可以監測無線電信號而對有線傳輸的電話信號無能為力的缺陷。此外,美軍小分隊乘直升機撤離時遭遇短時電子設備故障,梅喬據此推斷附近有強大的電子設備在工作,因此才對直升機的電子設備造成了干擾。此前,梅喬已經知道外星人的飛船是無人駕駛的,加上通過夜視儀發現地面上有異常物體,因此他斷定外星人的指揮中心就在附近的地面上。這里據以推斷的依據就是電子設備之間相互存在干擾的這一特性。
美軍小分隊沒有等來計劃中的空軍轟炸,只得趕到圣莫尼卡機場去一探究竟。他們趕到機場才發現,整個機場已經被外星人完全摧毀,基地內的美軍已經全部被消滅了。他們只得取得部分彈藥補充后突圍,計劃前往地圖上顯示的撤離點。小分隊找到了一輛加裝有M240機槍和M242“大毒蛇”25mm鏈式機炮的LAV-25步兵戰車和一輛加裝有M2HB機槍的悍馬車,運載人員實施突圍行動。裝載平民的步兵戰車在前開路,悍馬車緊跟其后。路上遇到不少外星人步兵擋住去路,梅喬使用步兵戰車上的M240機槍猛烈掃射,加上駕駛員采取車體沖撞的動作很快打開了一條通道。外星人步兵的武器對于步兵戰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被美軍火力和車體沖撞打得傷亡慘重。應該說,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戰術安排。步兵戰車裝甲防護力強,在前面開路最大限度降低了對方的火力打擊效果,而裝甲防護力較弱的悍馬車跟在后面就能利用步兵戰車掩護,從而提高了生存能力。但是,梅喬沒有使用步兵戰車上面威力強大的M242“大毒蛇”25mm鏈式機炮,反而從炮塔內探出身子使用M240機槍射擊有些令人費解。探出身子后就失去了步兵戰車的裝甲保護,有可能被擊中而傷亡,如果在炮塔內使用車載機炮,既可以大大提高火力,又可以受到裝甲保護,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結構癱瘓戰術的前提是將對手視作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總是有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節點,攻擊這些節點就可以對敵整個作戰體系造成癱瘓性的打擊。影片中美軍從一開始就派出桑托斯中士所在的空軍偵察部隊去搜尋外星人的指揮中心,企圖首先通過打擊外星人的指揮中心達到癱瘓其整個作戰體系的目的。只可惜空軍偵察兵找到了指揮中心,卻又跟丟了。梅喬的小分隊接過了這一任務,終于發現并且引導導彈擊毀了外星人的指揮中心(當然也有一些湊巧的成分在里面),扭轉了戰局。這一戰術實現的基礎是外星人除了步兵外都是一些無人駕駛的作戰平臺,這些作戰平臺順利執行任務有賴于指揮中心持續不斷的指揮控制,一旦指揮中心被毀,這些作戰平臺就會完全失去作用。影片中正是這樣,指揮中心被擊毀后,外星人的小飛船一架接一架地墜落在地。失去了重型裝備支援的外星人步兵很快就喪失了有效的抵抗能力,在梅喬小分隊幾個人的主動攻擊下敗退而去。
影片中美軍實現結構癱瘓戰術的手段是引導打擊,即由地面小分隊引導導彈攻擊目標。小分隊使用激光照射裝置引導第一枚導彈,擊毀了外星人指揮中心的地上部分。待指揮中心升空后(不明白它為什么要升空,本來在地下可以得到更好的掩護,可能是地面上的天線被毀造成通信不暢,需要升空指揮作戰吧),又引導兩枚導彈攻擊目標,最終將其擊毀并取得了戰斗勝利。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美軍發射的是激光制導導彈,這種導彈必須由外部光源進行持續照射才能準確命中目標。因此,激光照射引導就成為攻擊能否成功的關鍵。要不是在最后關頭,梅喬不顧危險沖出掩體抱起照射裝置照射目標,那么最后一枚導彈可能就會成為“無頭的蒼蠅”到處亂飛,也就不可能再取得戰斗的逆轉了。不過,影片中這一場景出現了很多錯誤。如進行戰術激光制導照射時,需兩人配合進行,其中一人負責照射,另一人負責與導彈或炸彈投射平臺聯系。后者負責告知投射平臺大致的激光漫反射回波方向,同時協調導彈或炸彈的投射方向(導彈或炸彈的飛行方向與激光照射方向必須在一定角度之內,否則導彈或炸彈會接收不到足夠強的信號或者干脆接收不到反射信號)和發射時間。影片中是先發射導彈,然后才進行照射,而且在告知外星人指揮中心坐標后與發射平臺再無通信聯絡,這些在現實中都是不可能的。影片中激光照射裝置發出的激光為紅色可見光,這也是錯誤的。戰術激光照射裝置發出的都是近紅外激光,是不可見光。如果是可見光,很容易被對方發現而采取對抗措施,從而導致攻擊的失敗。此外,像影片中那樣保持很短時間的照射就能夠正確引導導彈命中目標,也是令人懷疑的。
從《洛杉磯之戰》全片來看,其總體思路與《獨立日》相似,甚至可以說是《獨立日》的地面版,只不過將《獨立日》中向外星人指揮中心注入計算機病毒改為了直接摧毀指揮中心。影片中沒有出現美軍最引以為豪的空中力量決定戰局的場面,甚至沒有空地協同作戰和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場面,完全是一支步兵小分隊在孤軍奮戰并最終取得勝利。除去美軍手中的武器和最后的引導打擊(無線電對抗早在二戰時期就已開始運用)外,這差不多就是一種二戰時期樣式的巷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影片中的美軍是在用今天的裝備、“昨天”的戰術打了一場“前天”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