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1930年代被稱為美國設計界的金色時代,這一時代同樣“創作”出許多優秀手槍,如柯爾特M1911A1手槍。不過同時代,柯爾特公司還推出一款同樣高品質的“比賽標靶”手槍。該槍因“二戰”烽火而被湮沒,但其從設計與品質上足以稱得上那個時代的代表作——
在業界,很多人都認為美國手槍制作史上一些具有高超質量和巧妙設計的產品,大都產于一戰和二戰期間的1920~1930年代,這個年代在美國歷史上也被稱為裝飾藝術時代,是美國設計界的金色時代,槍械設計方面自然也是如此。
當時生產的手槍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史密斯-韋森公司的M&P手槍以及柯爾特公司的M1911A1手槍,這兩種手槍無論是外觀、表面處理,還是內部結構,都可以稱為上乘之品。除了這兩種手槍之外,還有一種出自柯爾特公司、面向民用的0.22英寸口徑“比賽標靶”手槍,其也是同時代手槍的代表作之一。
原型來自
柯爾特“森林人”手槍
柯爾特“比賽標靶”手槍實際上是柯爾特公司早前出品的“森林人”手槍的變型槍之一。
柯爾特“森林人”手槍采用0.22英寸口徑,是由柯爾特公司的槍械設計師喬治·坦斯里和弗朗西斯·查得維克共同設計的。其第一次出現在柯爾特公司的產品目錄中是在1915年,所面向的對象是“射手、運動員、獵人以及其他想要擁有一支高品質手槍的人”。
柯爾特“森林人”手槍最初的型號是一支10發裝彈量的手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帶有可調節的瞄具,全槍長267mm,槍管長165mm。其外形設計十分美觀,握把采用流線形設計,握把兩側附帶刻有格子花紋的胡桃木護板。套筒座左側設有一個保險桿,可以用拇指輕松操作。該槍彈匣與早期的柯爾特M1911手槍一樣,采用半發藍、半拋光的處理方式。
該槍彈匣設置頗具人性化。其彈匣托彈板一側帶有一個突臺,向彈匣內裝彈時,用握彈匣手的拇指向下推動突臺,可將托彈板下移并壓縮托彈簧,然后用另一只手將彈放入彈匣內,裝彈操作比較方便。
柯爾特“森林人”手槍推出后立即大熱,受到了很多槍械愛好者的追捧,從其開始生產到1977年停產,出現了很多變型產品。不同的變型產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握把、表面處理以及雕刻方式,并且不同槍型被賦予了不同名稱,如“標靶人”、“獵人”、“比賽標靶”、“運動標靶”等。
獨具特色的外形設計
1938年,盡管當時的美國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但柯爾特公司仍決定全力發展“森林人”手槍,并推出了一款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所有“森林人”手槍變型產品中最優雅的一支——“比賽標靶”手槍。
柯爾特公司對“比賽標靶”手槍進行了大力宣傳:“很久以來,忠愛0.22英寸口徑手槍的射手無論何時聚在一起,話題都不可避免地聚焦在采用重槍管的柯爾特“森林人”手槍上。所有人都認為,這樣一支武器勢必會被人們所重視……現在,一支全新的“森林人”——“比賽標靶”手槍出現了,這支槍將震驚全場、艷壓四方……來看看這支槍的特征吧:全槍質量為1.02kg,雖然比一般的“森林人”手槍重約0.2kg,但多出的質量完美地分配在應該加重的地方,沒有任何冗余之感。新型“比賽標靶”手槍外觀設計美觀、時尚……其更重、更堅固,并且極為精確。制作該槍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射手能夠刷新現有0.22英寸口徑手槍的記錄,這是該槍惟一要做到的。”
雖然柯爾特公司的宣傳不免溢美之詞,但不可否認的是,柯爾特“比賽標靶”手槍確實是一支外形漂亮、獨特且時尚的手槍。其獨特的槍管/套筒座外形以及夸張的大型握把,使其成為1930年代裝飾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品之一。
該槍最為特別之處的設計是握把護板。其握把護板外形較大,后側底端向下延伸出一段。其外形有些像大象的耳朵,因此也被稱為“大象耳朵”握把護板。不過,該槍彈匣卡筍位于握把底部,而握把護板底端的延伸部位遮擋住了彈匣卡筍,因此操作彈匣卡筍、卸下彈匣時會有一些不便,不利于快速裝填。但該槍最初的設計目標瞄準的是高精度,而非進行快速重新裝填的能力,因此這點對于喜愛該槍的人來說也就不是無法容忍的缺陷了。雖然握把護板采用非常規設計,與傳統握把的式樣相去甚遠,但握持起來卻非常舒適,惟一的不足是這種握把護板極易受到損壞,因此很多流傳下來的“比賽標靶”手槍的握把護板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壞或丟失,這是極為普遍的現象。
“比賽標靶”手槍的準星比較大,采用片狀設計,用兩個螺釘固定在槍管的兩個突起上。照門上也帶有兩個螺釘,可以很方便地調整高低和方向。該槍射擊時平衡感非常好,扳機干脆利落,扳機力大約為12.5N。
該槍槍管設計也頗具特點,其自槍口向后逐漸變粗,呈錐形,極富“個性”。由于該槍被命名為“比賽標靶”手槍,因此在槍管右側刻有一個標靶的圖案,圖案上下刻有英文名稱。
據稱,“比賽標靶”手槍射擊精度極高,故被昵稱為“靶心”手槍。
對“比賽標靶”手槍進行拆卸、維護保養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必須掌握正確的步驟,如果對該槍的結構不甚了解,處理起來就比較棘手。
該槍投向市場時的售價為41.5美元,而1938年美國工人的平均周薪大約為30美元,可以看出該槍的售價不菲,并不是一款面向普通大眾的武器。但高價格并沒有影響人們對于該槍的熱情,其銷售依然非常火爆,甚至有軍隊也采購該槍,直到二戰爆發。該槍于1942年被迫停產之前,一共生產了大約15100支。雖然其于1942年之后就停止生產,但直到1945年仍有很多被運送到軍隊使用。這些被部隊征用的“比賽標靶”手槍采用的是比較傳統式樣的帶有格子花紋的塑料握把護板,上面還刻有美國軍械部的標志和驗收人員姓名首字母縮寫。
射擊精度名不虛傳
由于“比賽標靶”手槍流傳下來的不少,因而現今得以對這種手槍做一番射擊測試。測試使用的“比賽標靶”手槍保存完好,甚至還附帶有一份該槍的原始資料。該槍的外觀和表面處理都極為出色,足以代表當時的工藝技術以及柯爾特公司的高標準。
對“比賽標靶”手槍的射擊選定為50碼(41m)的距離。選用的槍彈有兩種,一種是溫徹斯特超級比賽王槍彈,另一種是聯邦公司的冠軍彈。裝彈匣時很輕松,但裝第一發彈時感覺有一些障礙,而在彈匣中裝入9發彈后,這個問題就感覺不到了。
射擊過程中,該槍的機構動作完美,握持非常舒適,并且精度極好,5發一組的散布精度大多小于25mm,甚至在使用聯邦公司的冠軍彈時,所達到的最好精度小于12.5mm,與柯爾特公司所宣傳的高精度相符,“靶心”手槍名不虛傳。
毫無疑問,柯爾特“比賽標靶”手槍的確是那個時代成功的一款手槍,但其迫于二戰的爆發而早夭,對于現代射手來說不可不謂是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