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洋上的圣誕島,每年都有千百萬只紅蟹為繁殖后代,成群結隊離開熱帶雨林中的家園,踏上危機四伏的旅途,朝海邊大規模遷徙,形成一大自然奇觀。
紅蟹非常注重“隱私”,它們的交配多在洞穴中完成,鮮有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茖W家曾拍到珍貴的紅蟹交配的鏡頭:它們會進行長達25分鐘的“擁抱”。
面對紅蟹大遷徙,島上的高爾夫球場立下了一項特殊而有趣的規定:如果紅蟹將球碰走,你也只能跟著球走,在球停下來的地方擊球。
世界上,有些國家擁有孤懸海外的領土,比如澳大利亞的圣誕島,這個并不太大的島嶼,位于印尼爪哇島以南的印度洋上,離爪哇島不過幾百公里,卻距離澳洲大陸超過了上千公里。
1643年圣誕節那一天,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威廉?邁納斯船長駕駛著“皇家瑪麗號”帆船,在茫茫的印度洋上航行多日后,偶然發現了這個小島。因為那一天正好是圣誕節,船長于是將小島命名為“圣誕島”。
圣誕島是個火山島,地勢高峻而陡峭。一系列起伏多變的斜坡、丘陵和臺地從島中央的高原依次而下,一直延伸到海岸,海岸線多為懸崖峭壁,但不時也間隔著沙灘和珊瑚礁。圣誕島地處熱帶,季節變化很小,平均氣溫在27℃左右,因此大部分地區覆蓋著熱帶雨林。在這些雨林中,生長著世界上最大的陸生蟹——長達半米,重六七公斤的椰子蟹。這種大蟹孔武有力,一對大螯和強勁的足能幫助它輕松地爬到椰子樹上剪下椰子,鑿開硬殼,享用里面的果肉。
不過,這種超級椰子蟹還不是圣誕島最吸引眼球的動物。人們只要一提到圣誕島,都會不自覺地想到紅蟹——島上一年一度的紅蟹大遷徙,才是讓該島揚名世界的自然奇觀。每年都有大批游客來到這里,只為一睹紅蟹遷徙的壯觀場面。
圣誕島堪稱“紅蟹的天堂”。在這個面積為135平方公里的島上,棲息著8000萬到1.2億只紅蟹。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雨季,是紅蟹的繁殖季節。那時,島上隨處可見紅蟹挖掘的洞穴。當遷徙發生時,它們傾巢而出,鋪天蓋地而來,那蔚為壯觀的景象不由得讓人感嘆——也許只有紅蟹才是圣誕島真正的主人。
喜歡獨居的雨林園丁
推動自然生態循環
紅蟹得名于它鮮艷的甲殼顏色——外殼呈朱紅色,光亮可愛,頭部延伸到背部之處有黑色花紋。成年紅蟹體重約1公斤,直徑10厘米以上,公蟹體型稍大于母蟹,平均壽命長達35年。平時,它們潛伏在地下洞穴里,只是在繁殖期到來時,才爬出巢穴聚集到一起,成群結隊往海岸遷徙,遠遠望去,猶如天邊飄來的一匹鮮艷欲滴的織錦。
圣誕島上,紅蟹幾乎無處不在。它們大多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在濕潤的雨林泥土中挖洞,或者鉆進巖縫里,有的甚至在居民的花園里構筑自己的地下安樂窩。每個洞穴只有一個入口,直通里面的“臥室”。紅蟹是獨居動物,一個洞穴里只有一只紅蟹生活。它們平時根本不能容忍與同伴同居,只是在繁殖季節因交配需要,一個洞里才生活著一對伴侶,不過時間也很短。
來自海洋的紅蟹天生離不開水,保持身體的濕度和水分是它們一生中的首要任務。白天它們外出活動、覓食時,都盡量避免太陽直曬,晚上則棲息在洞穴里養精蓄銳。到了少雨的旱季,它們甚至會拖來樹葉堵住洞口,以保持洞內的水分和濕度,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在植物繁茂的熱帶叢林里,紅蟹左右逢源,食物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它們多以植物的落葉和掉下的果實為生。紅蟹的生活與勞作有助于推動熱帶雨林的自然生態循環:它們將雨林的廢棄物——落葉與果實吃掉,排出富含養分的糞便;同時紅蟹喜歡在濕潤的土壤中挖掘自己的居所,這就使得地下的泥土得以重見天日——紅蟹的這種活動,與蚯蚓在土壤中的勞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得益于紅蟹這樣的辛勤勞動,泥土與養料充分混合起來,無形之中土壤就變得肥沃了,植物得到養分后就生長得更加繁茂。紅蟹不愧為雨林里辛勤的園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雨林的繁茂就寄托在它們身上。
危機四伏的大遷徙
一年一度奔向大海
每年雨季到來時,大海就會向她的孩子發出回歸的召喚。此時,紅蟹的唯一本能就是紛紛爬出洞穴,冒著陣雨離開高處的雨林樂園,浩浩蕩蕩踏上回歸大海的旅途。
盡管回家的旅程并不長,但卻并非一帆風順,有時候甚至還危機四伏,充滿死亡陷阱。熱帶的雨總是忽來忽去,一旦雨停便艷陽高照,此時紅蟹穿越沒有樹蔭遮蔽的公路,很可能就走上了不歸路:紅蟹的體內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分,烈日暴曬會讓它們身體中的水分迅速流失,因此盡可能快速穿過公路成了它們的唯一選擇。同時,遍布公路的紅蟹使來往的汽車避無可避,無論司機多么小心地駕駛,每年還是有大量的紅蟹在車輪下喪生。盡管如此,這股紅色潮流依然憑著本能勇往直前,循著海水的氣味義無反顧地奔去,勢不可擋。
當然,紅蟹在遷徙中所遭遇的危險還遠不止烈日。它們還得面對天敵——雨林中的食肉蟻類。盡管紅蟹身披堅硬的鎧甲,還長著一對鋒利的大螯,但面對這些渺小卻密密麻麻的敵人,總是顯得無可奈何:那些細小的螞蟻無孔不入,會從受害者的眼睛和嘴巴攻入其體內,最終將其吃得只剩下一具空殼。不僅如此,紅蟹的同類椰子蟹也虎視眈眈。在椰子蟹那雙有力的大螯下,紅蟹常常難逃厄運。
從雨林到海岸,其實只有5公里的路程,而對于紅蟹來說卻是漫漫長路,它們需要5~7天,克服無數困難險阻,才能到達目的地。即使它們歷盡千辛萬苦之后到達了海岸,也并不一定找到安全的樂土——潛伏在淺海的海鰻隨時會發起攻擊,用身體輕易絞碎紅蟹的硬殼。此外,當它們在沙灘上補充身體的水分,無情的海浪也很可能將它們卷入渺無邊際的大海,讓它們消失得無影無蹤。
紅蟹交配注重“隱私”
進行長達25分鐘的“擁抱”
遷徙中,公蟹通常先于母蟹到達海岸。它們爬上海邊的石灰巖,在巖頂松軟濕潤的泥土中挖掘洞穴,等待母蟹到來。那些沒有洞穴的公蟹很難得到母蟹的青睞,于是企圖霸占同伴挖好的洞穴,兩只公蟹為搶奪洞穴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時有發生,不過即使爭斗得斷手斷腳也沒關系——第二年紅蟹脫殼的時候,會長出新的腳來。
公蟹到達海岸的一兩天后,母蟹才姍姍抵達,它們來到公蟹筑好的愛巢,與愛侶共同孕育新一代。紅蟹非常注重“隱私”,它們的交配大多在公蟹挖好的洞穴中完成,鮮有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長期觀察紅蟹生活習性的科學家曾經拍到珍貴的紅蟹交配的鏡頭:它們會進行長達25分鐘的“擁抱”。
完成交配之后,公蟹會毫不留戀地離開洞穴,循著原路返回它們居住的天堂——熱帶叢林。而母蟹則留在洞穴中受精、孵卵,除了交配的那一刻,它們一直堅持獨居。母蟹一次可在腹殼中孕育超過10萬個新生命。受精卵發育成熟后,大腹便便的母蟹便爬向大海,等待在海水中產卵。
進入海水后,母蟹沖洗掉身上的泥土,恢復外殼的鮮紅,但它們卻并不急于釋放腹中的蟹卵。紅蟹世世代代堅守著嚴格的生產時間表:只有在滿月之后的小潮期,下弦月時,紅蟹才會將它們的卵釋入海水。所以,每年11月或12月的下弦月時,也是一年中最好的觀蟹時刻,這個時候,整個海灘幾乎被染成了一片鮮紅,那顏色比天邊的云彩還要絢麗奪目。
母蟹在小潮期(漲退潮時間最短的一天)的那一天靜靜地等待太陽下山。月亮升起的時候,它們高舉著雙螯進入海水產卵。在海浪輕柔的拍擊下,它們用后腿站立,打開腹蓋,用腹蓋中的小肢把數以萬計的紅色的卵產在海水里。紅蟹的卵進入海水就立即孵化,那些幼小的生命仿佛像頭上長角的迷你怪獸,用角撕開卵囊,搖晃著細小的尾巴,開始了生命的旅程。
產卵結束后,母蟹隨即循著原路再次長途跋涉,回到雨林。初生的幼蟹一部分會喪生于魚腹,但更多的幼蟹卻會在海邊的水草中生活20多天,慢慢長出堅硬的外殼,爬上岸來,循著父母的足跡回到熱帶叢林,重復生命的輪回。
揭開紅蟹遷徙之謎
島民自覺保護自然奇觀
平時不愛活動的紅蟹,究竟靠什么力量克服沿途的艱難險阻,集體遷徙到海邊進行繁殖,這一直是難解之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生物學者特納說:“這(遷徙)絕對是一項驚人的壯舉。遷徙之前,它們會在十幾分鐘內一動不動,遷徙之時,它們卻要進行長途跋涉,行程達數公里?!?br/> 這種在通常情況下不移棲的物種,如何擁有如此驚人的毅力,完成對它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遷徙?交配繁衍當然是它們遷徙的目的,但是,究竟是什么支撐它們往返數公里到海邊去產卵,且年年如此,樂此不疲呢?
根據英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紅蟹體內作用于葡萄糖的高血糖激素的激增,是紅蟹遷徙所需的能量源泉??茖W家通過對遷徙中紅蟹體內循環的液體進行取樣,與平時紅蟹體內的液體對比發現,這種甲殼動物體內的葡萄糖能夠產生能量,高血糖激素的激增,為紅蟹的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支持,使其能完成大遷徙的壯舉。同時,紅蟹的內分泌系統也儲存了足夠的糖,能保證它們在繁殖后重返雨林家園 。
一年一度的紅蟹大遷徙對圣誕島上的居民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島民們已經完全習慣了,且懂得如何與它們和諧相處,還給予這些脆弱的生命以保護。居民們在道路兩旁豎起警示牌,提醒過往司機注意,不要壓死了遷徙中的紅蟹。據說,正是因為紅蟹大遷徙,當地許多司機已練就一手高難度的駕駛技術。為了防止碾壓到紅蟹,他們常常表演“蛇形駕駛”。而在紅蟹遷徙季節,圣誕島國家公園的管理員每天還會對道路進行巡視,對紅蟹經過的主要道路進行調查,以決定是否有必要關閉相關公路,保護紅蟹遷徙。在島上,人們甚至還建有“紅蟹專用通道”,即在道路兩側設立圍墻或光滑的塑料護欄,規定紅蟹的遷徙路線,讓那些遷徙者沿著專門設計的橋梁和隧道前往海邊,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因“車禍”而喪生的紅蟹。
面對紅蟹大遷徙,島上的高爾夫愛好者也知道如何應付。那里的高爾夫球場立下了一項特殊而有趣的規定:如果紅蟹將球碰走,你也只能跟著球走,在球停下來的地方擊球。
即使如此,每年因遷徙而死于非命的紅蟹仍不在少數,不過由于這種動物的生命力特別頑強,它們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見增多,這得益于其種群數量巨大,且天敵稀少。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島上的居民能與它們和諧相處,不會將它們當成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