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什克騰旗擁有眾多的地質地貌景觀,冰川作用形成的阿斯哈圖石林,更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
達里諾爾湖風光瑰麗,被譽為“百鳥樂園”;世界上最窄的河耗來河,其河面寬度只有10多厘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幾厘米。
元朝最后都城的遺址、烏蘭布統之戰的硝煙,更是給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凝重。
在喧囂的城市呆久了,一種渴望便會在心中積累——到遠方去,和高山湖泊相遇,和駿馬一樣在遼闊的大草原上奔騰……而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大興安嶺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脈交匯地帶的克什克騰旗,就是這樣一處能讓你洗凈浮華、回歸自然本真的去處。
在克什克騰旗,不僅擁有“北方石林”——阿斯哈圖石林、像天眼一樣的“冰臼”群,還擁有“百鳥樂園”達里諾爾湖、“攝影之鄉”烏蘭布統草原……在這里,所有的景致都會讓你著迷。而到了元朝最后的都城“應昌路遺址”和清代烏蘭布統古戰場,遙想當年的金戈鐵馬、滾滾烽煙,心中不免生出一股豪情。
世界地質公園
傾聽險峻巖石與億年冰臼的對話
說克什克騰旗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片土地上有著眾多的地質地貌景觀,比如青山第四紀“冰臼”群、北大山地區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黃崗梁地區第四紀冰遺跡、達里諾爾火山群、熱水塘溫泉資源等,實際上,這也是克什克騰旗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名錄的原因。在這些地質景觀中,最為壯觀的,是海拔1600多米的阿斯哈圖石林。
“阿斯哈圖”是蒙古語,意為“險峻的巖石”,由于這里的石林是在冰川的創蝕下生成的,所以又叫“冰川石林”,屬于花崗巖地貌與石林地貌相結合的新類型,是目前世界上獨有的地貌景觀。
冰川長期的精雕細琢,使得石林千姿百態,令人浮想聯翩。在藍天下遠遠看去,一樹樹“石柱”像劍一樣暗藏鋒芒;一支支“石筍”如同春天留下的印記……有的石林像“比薩斜塔”,看上去仿佛比意大利原版更有味;有的站成一排排“石墻”,默默地擋住歲月的風霜……當地老百姓也很有意思,他們給這些石林取了很多形象的名字,比如“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等。而在石林附近的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則是攝影者的天堂,奇山秀水、步步是景……
在這座世界地質公園內,最神奇的是億萬年前留下的不滅痕跡——也就是一只只像天眼一樣的“冰臼”,這些“冰臼”的現狀,有力地證明著冰川曾經在這里存在過。最為神奇的是,一般的冰臼都分布在冰川的谷床上,也就是“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可是青山第四紀冰臼群,卻分布在堅硬的花崗巖山脊、山峰之上,這實在令很多包括專家在內的人驚訝。也許,這里曾經有過大規模的冰川活動,巖塊與基巖強烈沖擊,又經過歲月的磨蝕,才最終形成今天的奇觀。
靜靜地站在這里,傾聽著險峻巖石與億年冰臼的對話,也許,你就能真正感悟到這塊土地的神奇密碼。
“百鳥樂園” 達里諾爾湖
耗來河:世界上最窄的河
達里諾爾湖位于克什克騰旗的北部,美麗的貢格爾草原上。
面積約240平方公里的達里諾爾湖,是貢格爾草原20多個湖泊中最大的一個,同時它也是內蒙古第二大湖。達里諾爾湖屬高原內陸湖,由于這一帶地勢高,水面遼闊,湖里又有很多島嶼,因此成為了鳥類聚集繁衍的地方。
史書曾經這樣記載:“達里湖鳥嶼,為水禽聚集之所。”僅從這句話里,人們就可以聯想到鳥群掠過湖面、翱翔天空的身影……事實上,達里諾爾湖被譽為“百鳥樂園”,那靜謐的湖泊,總是因為鳴叫著百鳥而充滿太多的生機。早在上世紀1985年的春天,2000余只白天鵝猶如天外來客般突然降臨,它們在達里諾爾湖上翩翩起舞,羽衣輕搖,仿佛身著素服的仙子,美不勝收。從此,這個湖又多了一個美譽:天鵝湖。
達里諾爾湖歷來以富饒的物產聞名于世。湖里盛產鯉魚和當地俗稱“華子魚”的瓦氏雅羅魚,肉鮮味美。傳說有一年康熙皇帝來到這里,品嘗了達里諾爾湖的魚宴,贊不絕口。回到京城后,還念念不忘,多次派人來湖里捕魚,然后飛馬送入京城。
距離達里諾爾湖西6公里,還有一條世界上最窄的河——耗來河。耗來河發源于貢格爾草原上的多倫諾爾湖,全長17公里,水質清澈晶瑩,深度約20~30厘米。“耗來”是蒙古語,意為“嗓子眼”,意思是像嗓子眼一樣細的河流。這種比喻極為恰當,因為耗來河的河面寬度只有10多厘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幾厘米,當地人還給它取名為“書橋河”、“筷子河”,意思是放一本書或一根筷子就可以當“橋”,十分形象。據說,一條大魚只能擠著游過這條河的最窄處。
烏蘭布統草原
攝影之鄉和曾經的戰場
除了貢格爾,克什克騰旗另一個著名的草原就是烏蘭布統。烏蘭布統草原距北京僅300多公里,在歷史上曾經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清朝歷代皇帝每年秋季都要在這里舉行“木蘭大典”。
無論什么季節來到這里,烏蘭布統草原都會給你意外的驚喜。春天,草原蘇醒了,她在暗暗積蓄噴發的力量,等待著一片片綠郁蔥成長;進入夏季,滿山遍野爛漫的花海,讓你以為來到了暖風熏人的江南;秋風吹過時,草原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斕的錦服,層層疊疊,眼花繚亂;白雪皚皚的冬季,天地變得從未有過的寧靜和純潔。應該說,這個草原是一個美麗的混血兒,身上既有南方的秀麗溫柔,又有北方的粗獷陽剛,難怪被冠上“攝影之鄉”、“天然畫廊”、“露天影棚”的芳名。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有60余部影視劇在這里攝制,著名的《還珠格格》、《康熙王朝》中的很多場景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除了迷人的風光,烏蘭布統更因為著名的烏蘭布統之戰而聞名。當時,康熙大帝親征,指揮清軍大戰葛爾丹叛軍,從而給這片土地留下了將軍泡子、古戰場遺址、十二座連營、點將臺等多處景觀。
在這些古戰場遺跡中,將軍泡子最為著名,在蒙語里,泡子就是湖的意思。將軍泡子位于紅山軍馬場西北約20公里處,水面開闊,四面環山,水里有叢叢蘆葦在顧盼自憐。每到黃昏,有駿馬在此喝水、戲耍。倘若在泡子邊的蒙古包里住上一晚,圍坐篝火聊天,看冷月如鉤,就會別有一番情懷涌在心頭。
據史書記載,葛爾丹是漠西蒙古的統領,他在位時不斷地侵犯漠北蒙古、漠南蒙古,還狂妄地宣稱要南下中原,“飲馬黃河”。1685年,葛爾丹率兵打到了烏蘭布統,在將軍泡子附近與清軍決戰——這場大戰以葛爾丹的失敗而告終,一代梟雄從此隱沒在歷史深處。
元朝最后的都城
尋覓應昌路的前世今生
如果說自然風光是克什克騰旗的一面旗幟,那么人文景觀就是它的另一個標志——元朝最后的都城應昌路遺址,就讓這片土地多了幾分歷史的凝重。
應昌路位于克什克騰旗達日罕烏拉蘇木境內,達里諾爾湖西畔。故城由內城、外城及關郊部分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保留了很多元代建筑遺址。應昌路由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妥歡帖睦爾修建——公元1368年,由于明軍的步步緊逼,妥歡帖睦爾被迫撤出元大都(今北京),逃到了漠北,在達里諾爾湖西岸的應昌路建立起了元朝最后一個都城,開始了與明朝的長期割據,史稱為“北元”。
應昌路是元朝的“塞北三大名城”之一,也是由元大都經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昭乃門蘇木)通往嶺北行省的重要通道,又稱“帖里干東道”。歷史上的應昌路曾經繁榮一時,商旅駝隊不絕于途……但是后來,隨著明朝勢力的北進,應昌路逐漸凋零,最終被北元政權放棄。
200多年后的清朝初年,應昌路古城發生大火,燒毀了城中大部分建筑。大火之后,居民全部搬離,只留下殘垣斷壁在風雨中飄搖。從此,應昌路漸行漸遠,慢慢湮沒,今天唯有那滿目蒼涼和萋萋荒草,在悄無聲息地訴說著關于那個顯赫王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