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字典中,“打”的定義是:擊、敲,攻擊和打擊之意。而作為姓氏,它的起源同樣充滿血腥和暴力。
相傳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繒國與邾國交惡。公元前592年七月,邾國派刺客潛入繒國,將繒國國君繒子殺死。史書記載,刺客當時所用手段原始而殘忍,是用大錘將繒子活活捶打致死,血肉模糊,慘不忍睹。據《春秋谷梁傳》中記載:“秋,七月,邾人戕繒子于繒。戕猶殘也,捝殺也”指的便是這段歷史。
嚴格意義上說,這不完全是刺殺,而是一次血腥屠殺。此后為了紀念慘死的祖先,繒子的后人便改姓“捝”氏,捝便是捶打之意。后來捝再簡筆成打(讀音dǐng),而這便是打姓由來。
歷史,總是在一幕幕重復輪回。
繒子死后200多年,楚國滅了周邊邾國、小邾國、莒國等小邦,并擄去這些邦國的君王。當時楚國負責押解邾國君臣的將領、差役均為打氏,他們都是當年繒子的后人。200多年來的國恥家仇,終于在這一刻得到釋放——在押解途中,打氏族人手持銅錘一路敲打著邾國君臣的腦袋,直至頭破血流。這些繒子后人一邊敲打還一邊狂呼,不停問到:“還記戕繒否(還記得當年殺害繒子的事嗎)?”可以想象,他們當時一定面目猙獰,又涕淚橫流。
打姓中還有一脈是由清朝的官職演化而來。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清八旗鑲白旗人,鄂倫春族的都拉喇?新保,因常年為朝廷提供所需的貢品有功而官至打牲烏拉總管。
打牲烏拉,是清朝設于吉林境內專門采集貢品的特殊機構,它與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杭州織造共稱“清朝四大貢品基地”。曾先后有5位皇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