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上午,福建省連江縣花塢村的黃伯正在田里干活,突然間,一只褐紅色大飛蛾闖進了他的視野——起初飛蛾還在低空盤旋,慢慢地越飛越低,最后竟一個跟頭栽進草叢,再也飛不起來了。
黃伯趕緊過去將飛蛾撿起來,盡管在花塢村生活了幾十年,但他從來沒見過這種“大家伙”:飛蛾的翼展足有20多厘米,比成人的手掌還要長,光是它頭上的羽狀觸須,每根就要比雞、鴨的羽毛大得多。“這會不會是中國最大的蛾子?”黃伯心中突發奇想,隨即,他便將飛蛾裝進竹簍,送到了當地農科站。
經農科站技術人員多方查閱資料,這只大飛蛾的身世終于水落石出——它學名叫做“烏桕大蠶蛾”,的確是我國飛蛾中最大的一種,很是珍稀,在野外極少被人們捕獲。
很快,花塢村發現“中國最大飛蛾”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媒體都到當地采訪,黃伯也著實過了一把“名人”癮。可無獨有偶,就在國內媒體連篇累牘報道的同時,萬里之外的英國也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英國格魯斯特地區的生物學家用了4年時間,最終成功繁殖出“怪獸蛾”幼體,標志著又一個新的物種在英倫三島上安家落戶,為此,英國皇家科學院還特地表彰獎勵了參與研究的科學家。
“怪獸蛾”其實就是烏桕大蠶蛾,英國人對它如此熱衷的原因一是由于它大得驚人的體型;二是烏桕大蠶蛾非常漂亮,飛舞時就像一塊隨風飄起的錦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英國上至皇室下到民間都以收藏烏桕大蠶蛾標本為榮,并一直試圖從中國、東南亞引種繁殖,但直到今天人工繁育才獲得成功。
在我國,烏桕大蠶蛾主要分布在云南、廣西、福建、江西等地,因它的幼蟲喜歡在烏桕樹上棲息、啃食樹葉而得名。從卵到幼蟲,再到化蛹成蛾,這個過程長達一年,而特別奇特的是在化蛹期,烏桕大蠶蛾幼蟲會像蠶一樣吐絲,將自己緊緊包裹——它們吐出的絲比蠶絲略細,但更富有光澤度,我國古代文獻中就留有先民采集烏桕大蠶蛾絲織錦的記載。
和漫長的發育期相比,烏桕大蠶蛾成蟲期很短,一般不超出10天時間。當它們好不容易掙脫繭殼、晾開翅膀,種群繁衍的重任就迫使它們一刻不停地擇偶、交配、產卵,隨即香消玉殞,如此短暫的生命也是它們罕被人們發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