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酒店為生活和旅行增加幸福感。
一段旅程,在乎風景,更在乎舒適度和愉悅感。一張熨帖的床,一份合意的食物,一間如家般舒適的酒店,是為這段旅程加分的重要因素。
截至2010年12月,中國星級飯店已達到14587家,其中四星、五星級酒店的比例由10年前的7.7%升至18.7%。與經濟的飛速發展同步,中國酒店業的發展生機盎然,屹立在世界旅游業的大國前列,規模和接待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酒店,不僅是旅游業和服務業的一部分,更是宜居城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構件。
讓酒店像家一般溫暖
酒店,其實是我們生活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語。
酒店和家,常常被聯系在一起,也是常常被拿來比較的對象。當你贊嘆某個人的廚藝的時候,你會說:“好吃得像酒店里做的一樣。”當你中意某家的裝修時,你會說:“漂亮得像酒店里的裝修。”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賓至如歸,常常被用在酒店行業。這個成語的解釋是,客人到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樣。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做起來卻并不容易。
時尚女王可可·香奈兒在巴黎著名的麗茲酒店居住了30多年,那里是她的工作室,她的安樂窩,也是她的家。對生活品質嚴格到挑剔的她對世界告白:“Le Ritz,c’est ma maison!”(麗茲,我的家)。
讓香奈兒發出這樣的告白,麗茲酒店自有它的獨到之處。而最重要的一點一定是,麗茲酒店的舒適度一定非比尋常。
住酒店,人們關注舒適度。
身處陌生的旅途中,當酒店舒適度到了一定程度,自然會讓人感覺到如家一般的溫暖。
無論這家酒店是年輕貌美,或是風韻猶存,一定會給客人留下美好的旅途記憶,下次找尋著上門光臨。
滿足自我的感官需求
“酒店”、“飯店”、“賓館”、“旅店”、“旅館”,酒店的叫法多樣,功能卻大致相仿。
簡單地來說,酒店就是給賓客提供歇宿和飲食的場所。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自我實現是最高層次。體驗經濟就是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自我實現需要為主要目標的經濟形態。
體驗經濟重視顧客消費過程中的體驗享受,酒店也不例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酒店需要滿足客人的各類感官需求。因為對于許多客人來說,他們住酒店,在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悅和滿足。
作為旅途中的另一個家,人們希望在酒店滿足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的舒適要求,得到如家一樣的溫馨感。
旅途中,選擇一家中意的酒店很重要。“沒有好的睡眠,不可能有好的旅行,目的地選擇完畢,進入選擇酒店的步驟,睡眠這個環節是我最在意的事。”一張盡可能舒適的床,這是知名音樂人姚謙對酒店的最大需求。
傳統的旅游六要素中,吃和住分別排前兩位,酒店是實現這兩大要素的重要場所。現代酒店的功能和內涵日趨多樣化,酒店體驗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
酒店,已經越來越成為旅途中的人們感官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場所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