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手記:忘了哪年哪月,在MP3里存了一首《年輕的喝彩》。每當被淹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時候,總喜歡讓這首歌震耳欲聾地響徹腦海。落寞、孤獨、空虛會隨之被一掃而光。滄桑感、沙啞感的歌聲里,充滿著狂野的力量。
沒想到多年以后,我竟然采訪到了歌曲的演唱者——高明駿,他比我想象中更真實,樸實,溫和,爽朗。他把在旅行過程中的樂趣、驚險、特別的感受一一道來。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有獨特見解的旅行專家,而暫時忘記了他是個了不起的歌手。
一輛越野車,一個音樂人,一種向往隨意追風般的生活態度,最重要的是,對音樂那種無盡的執著與憧憬,對家庭的百般呵護與寵愛,他翻過山,越過領,跨過河,行盡萬里路。
他曾為了擺脫鋼筋水泥,逃脫城市的喧嘩與浮躁,自駕橫跨中國南北兩端,也為了踏尋心中的綠色音符,不畏險阻敢與險峻山峰試比高,更為了能讓家人有個安逸的假期,遠赴泰國夢尋海島。如今,他沉淀了音樂的激情,收獲了旅途的多彩,帶著中年男人的沉穩與滄桑,帶著行一路歌一程的行者氣質,向我們講述歌與路的故事。
記者:您出生于緬甸,18歲只身從緬甸到了臺灣,那應該算是人生第一次刺激而有趣的旅行吧?
高明駿:對,那算是我人生第一次最遠的旅行,那個時候選擇離開家到臺灣念書,心情是忐忑的,18歲,嚴格意義上來講我還是個孩子,和家人分開,一方面有著對遠行的向往,另外,對家鄉也非常依依不舍。
記者:這么小就離鄉背井,從家鄉的叢林到臺灣再到大陸,包括之后云游四方,這種不停地行走是你骨子里的基因嗎?因為很多音樂人、藝術家好像都有這種很迷人的流浪氣質。
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成長的背景,我少年時就很愛到處玩,年輕人都有好奇心,喜歡到處探索。而且我是個在一個地方待不住的人,在臺灣住了15年,10年前到了北京。我常跟我老婆說,如果不是因為小孩子要上學,我們也許就不在北京。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熟悉的環境會讓我覺得,嗯,是時候改變了。等到孩子上了中學住校以后我們又可以到處“流浪”了。
記者:這些年,你擱置了音樂事業,選擇到處走走看看,這一走一看就是10年多。這十年都在做什么?
高明駿:對,差不多有10年吧,音樂并沒有間斷,中間也出過單曲,也有電視劇的歌曲創作,06年也出了一張專輯。這期間,沒有特別專注在音樂上,是因為想把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小朋友。老大今年12歲,在他2、3歲沒有上幼兒園之前,我就帶他去了很多地方,像麗江、大理、西雙版納、滇南滇西都去過,貴州、廣西、安徽黃山、浙江、四川九寨溝等,他可以算是個小小旅行家了。
記者:我知道很多音樂人在寫不出歌的瓶頸期,或者人生失意的時候,愿意背起包去海邊或者云南的小鎮住上一陣子,你也有新的音樂要發表,也碰到過失意的時候,旅行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寬慰嗎?
高明駿:當然是有的。旅行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期待,特別是當日子似乎變得平淡無奇的時候。沒有孩子的時候,我會和老婆很即興地去玩,比如老大還沒出生的時候,我們兩個到云南待了3個月,也沒什么特別的玩法,就是坐著公車,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走,到比較喜歡的地方就多住些天,到了不是很喜歡的地方就趕往下一個地方。所以很多關于自由的音樂靈感就是這個時候被激發的。
記者:走了這么多的地方,有了這么多的旅行,有哪些最喜歡的地方,有什么樣的故事能給我們講講嗎?
高明駿:我特別喜歡云南,還有川西、內蒙的一些地方,我喜歡人不要那么多的小鎮,去到那個地方會感到身心愉快,就OK了。要說是印象深刻的旅行,就是老大還小的時候,有一次在云南,他食物中毒。那一次計劃去滇西,我們住在一個賓館里,晚上我媳婦給他買了一碗海鮮面,到凌晨3點多就開始食物中毒,上午十一點多開始輸液,連續3天,然后回北京修養一個禮拜,好了之后就又飛回云南。
記者:又飛回云南?這么執著?
高明駿:是啊,比較執著,不拋棄不放棄,哈哈,總感覺一個季節到了,就不愿錯過那個地方的景色。再就是08年奧運會的時候,我們開車去云南,一路從北京到湖北,開到湖南,從貴州進云南,那個時候北京特別熱,而我們則在3000多米的地方泡溫泉,感覺像是另一個世界。
記者:你在旅行的時候,大多選擇自駕,還要攜家帶口?自駕本身就很辛苦,又要照顧家人,你還覺得這是種享受嗎?
高明駿:嗯,蠻享受的。我本身比較喜歡開車,能帶兩個小孩在身邊,陪他們一起玩,也是一種別樣的樂趣。他們現在都還小,能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挺多的,如果等他們都大了,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會少很多,所以這段旅行時光會是我和孩子們永遠難忘的回憶。
記者:如果想說服一個宅男去旅行,你會推薦他去的目的地是哪里?
高明駿:其實目的地,我覺得去哪里都可以是目的地,只要走出去,到外面走走看看,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就會有很多愉悅的感受,那種感受是在網上看體會不到的,只有去親身經歷。
記者:現在我們都提倡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作為一個熱愛旅游的公眾人物,你對綠色旅行有什么建議和力所能及的方法嗎?
高明駿:不管是在外旅行,還是日常生活,我都很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平時也經常教育兩個小孩子,要好好的保護環境,不要亂丟垃圾。有的時候喝完飲料的塑料瓶,我們會拿來當水壺。有時候,兩個小孩子也會把各種各樣的塑料瓶收集起來賣掉。在家泡澡的水,我們都拿來沖馬桶。我覺得環保就是從小事開始做,做的多了力量就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