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們也無法猜測臺灣在那些已經逝去的故人們心里有著怎樣重要的位置和難解的情結,但我們可以到那些故人的墓園和故居走走看看,至少能夠蛛絲馬跡地捕捉他們生前的日子,或者往生后的世界。
鄧麗君——筠園和筠園小館:人走茶不涼
作為華語樂壇最具開創性和傳奇性的甜嗓,鄧麗君的歌迷除了收集她所有的唱片之外,就是有生之年要去臺灣鄧麗君的墓園看一看,并獻上一束鄧麗君生前最愛的玫瑰花。在鄧麗君擇地安葬之前,她的親人和好友跑了幾個墓地,最后選擇了金寶山。這塊70坪墓地的取得,只花了一元新臺幣。金寶山墓園的老板只象征性地收一塊錢,并把墓園當作花園來經營。所以來到筠園的人,除了會在鄧麗君甜美的歌聲中有些許傷感以外,也會為鄧麗君有這個美麗的安息之地感到欣慰。
鄧麗君兄弟姐妹五個,不知是不是造化弄人,鄧麗君生前最疼愛的五弟鄧長禧,在2008年7月23日帶老婆和2個孩子到上海游玩時,猝逝異鄉,他是到上海后突然感到腹部劇烈疼痛,不料,入院卻出現腹部大量出血的狀況,以致失救逝世,享年55歲。而二哥鄧長順在2010年2月16日死于肺癌,享年63歲。目前僅剩現在只剩下三哥長富和大哥長安。鄧麗君二哥生前一直在經營紀念妹妹的主題餐廳“筠園小館”,位于忠孝東路四段 553號,很多歌迷慕名而來,他都會熱情地邀約,二哥辭世后,餐廳由二嫂主持。
張學良——一代少帥軟禁之所:另一方天地
1946年,張學良從大陸被移送到臺灣,和夫人趙一荻一起,被軟禁在位于五峰鄉清泉部落的“井上溫泉療養所”,受到嚴密監視,直到1957年離開,這是他在臺被軟禁時間最長的住所。
這棟日式建筑物為黑瓦、臺灣檜木興建,門口豎有“井上溫泉”字樣的木牌。一代少帥張學良為大陸所熟識,卻不為居住的臺灣島深知。這與張學良被囚被禁、與外界少有接觸有關。張學良居住的這處偏僻的平房過去處于嚴防死守的狀態,安排有三道關卡:第一道是入山后的憲兵分駐所,即便到了晚上,這里的看守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逢整點都要敲鐘,哨兵聽到鐘聲后,還要敲鐘回應,以免打瞌睡讓人跑了。第二道關卡是張學良故居對面的小房子,里面住有便衣警察,用來監視和檢查出入張學良住宅的人員。最后一道關卡,由當時的看守隊長一家和張學良一家住在一起,實行嚴密無隙的盯人防守。
張學良雖身處禁閉之所,卻也在幽禁的歲月中擁有自己的另一方天地:一是與趙一荻的情深意重;二是與蔣經國、張大千的來往頻頻。與父親蔣介石的“管束”和“安全目的”不同,蔣經國對張學良充滿友情、敬慕和愛戴。而張學良與張大千的結識也頗有戲劇性,起源于大千先生臨摹的贗品。在友情的歲月里,幾個人每月相聚一次,輪流坐莊,相聚內容即興而定,或結伴郊游,或品嘗佳肴,被人贈予“三張一王,轉轉會”的雅號。三張中的另一張,則為當時的風云人物張群。
據當地人回憶,張學良夫婦在清泉的生活很簡單,平時除了讀書,還會自己種菜,出身富家的夫人趙一荻也學著養雞、縫衣服。“當時對他的監視是非常嚴密的,通往街道的大橋兩邊都有崗哨。他到街上的彈珠房看熱鬧,和鄉親聊天,也會馬上被警告。”
張大千——摩耶精舍:凡我眼見,皆我所有
“摩耶精舍”是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的晚年居所。大千先生生前對居住環境十分講究,這個中國式四合院雙層建筑,由大千先生親自設計,故居室外是大千先生苦心經營的花園,從前院、中庭、后園到屋頂,擺放著珍奇的各類盆栽,以松、柏、梅、櫸為多。據說,大千先生當年在此還養了仙鶴及猴子,現在故居中還一只猿猴標本與先生相伴,因為大千先生生前有黑猿轉世之說,故他自己以飼猿戲猿為樂。
“摩耶精舍”庭院內,除了奇花異草,還有一座“考亭”,是當年大千先生與朋友烤肉的場所,旁邊還有腌制四川泡菜的陶甕,陶甕旁一石碑上刻著“大千居士乞食圖”,可見其風趣頑童之心和對美食的喜愛。
故居墻上有一幅張大千與畢加索的合影。那是1956年7月28日,張大千夫婦在巴黎拜會畢加索。那次會面,被稱為東西方藝術的高峰會議。畢加索高度評價了中國藝術,他稱贊張大千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并說:“這么多年來,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為什么有這么多中國人乃至東方人來巴黎學藝術!這不是舍本逐末嗎?”
后園內豎有一塊狀似臺灣地圖的巨石,這是大千先生客居美國洛杉磯時,在海灘上發現的,視為珍寶,題刻“梅丘”。一代國畫大師由于十分喜愛這里,便將自己的骨灰埋于梅丘之下,長眠于此。
三毛——三毛夢屋:夢里花落知多少
女作家三毛的文字和經歷不知影響了多少當年正值風華的女性,在她們的心目中,夢的美好、脆弱和幻滅正是對三毛一生最好的詮釋。在臺灣新竹的清泉部落,三毛度過了荷西去世后的三年。
1983年至1986年,三毛在這里休養、寫作兼找靈感,她曾在文章《清泉之旅》中形容這里,“午后的秋陽將萬物都照懶了,沒有風沒有雨的路程是適意的。長長的山路好似沒有盡頭,四周安靜到使人想閉上眼睛,安恬地睡上一場無夢的午覺。”清泉的午后對三毛而言,“就有這一份奇幻的魔力”。
這座房屋屬于私產,因此并未對外開放,所以來到這里的人們只能隔著木欄對著小屋和院子遠望,木欄外有棵樹,上面掛的木牌上用毛筆寫著:“1949年種植的肖楠樹下是三毛沉淀靜坐的地方。”
張雨生——雨生園:父愛如水如山
張雨生這位有著比女生還高的嗓音以及充沛得不可思議的創作才華的歌者,在一場車禍中驟然離世,直至今日,人們都還在唱著他的歌,也沒有幾個人能寫出比他更好聽的曲調,世人都在為他短暫而華麗的音樂人生唏噓扼腕。
張雨生的墓園名叫“雨生園”,是由最疼愛他的爸爸親自設計、親自建造的,園里有利用樂譜所布置的景觀,象征著張雨生摯愛音樂的精神,還為歌迷建造了一個“雨生亭”,讓來此悼念張雨生的歌迷們可以有個地方休息,“雨生信箱”是當歌迷想寫信給張雨生,只要放到這個信箱就行了。據雨生的爸爸講,1998年,張雨生墓地從金寶山搬到臺中大度山的雨生園的那天,下了非常大的雨,道路基本上都被雨水淹沒了,仿佛在向人們宣告:“他來了。”
直到今天,蜜桃成熟的季節,張雨生原來唱片公司的同事都還會收到雨生爸爸送來的水果,他也希望人們不要忘了這位用靈魂唱歌的真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