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的一幕發生在這個小男孩家里的晚飯時間,我相信也經常發生在大多數普通家庭的晚飯時間。的確,這段時間以來,物價飛漲,尤其體現在蔬菜糧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于是,家庭主婦們便會在晚飯時間念叨:“菜又漲價了。吃菜都吃不起了。”“上周買還是40元1千克呢,今天去買就要48元1千克了。你說漲得多厲害!”“20塊錢就買了4個蘋果!”“以后每個月得多給我一些買菜的錢,否則我可買不到什么像樣的菜了。”……
應對這些念叨的話也各種各樣,有搞笑型的:“漲吧漲吧,反正2012年快到了!”有安慰型的:“放心,物價會穩定下來的,國家在調控著呢。”有籌劃型的:“從明天起,要節約用錢……”有創意型的:“干脆把咱家陽臺上的花拔了種菜吧,既能看又能吃,既健康又實惠!”……
我們小學生遠離生活“第一線”,可能不會強烈感受到物價上漲得多么厲害,聽到大人們口中的“錢不值錢”、“錢縮水了”,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錢縮水了”是怎么回事呢?也許拿去年的100元能買到多少東西,和今年的100元能買到多少東西一對比,我們就明白了。下面這張表格將杭州某農貿市場去年夏天蔬菜糧油的零售價格和今年夏天蔬菜糧油的零售價格作了對比,通過對比,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出100元的購買力在去年和今年之間的變化。

從表中我們不難算出,從去年夏天到今年夏天,100元少買了4.5千克花生米、4.7千克雞蛋(約75個雞蛋)、4.3千克玉米、6.95千克黃豆、1.9千克西瓜(1個小西瓜)、33盒豆腐、1.7千克鱸魚(3條鱸魚)、1.4千克五花肉。
原來,“錢縮水了”不是指紙幣像布料縮水那樣變短變小了,而是指同樣多的錢買同樣的東西,能買到的數量變少了,也就是購買力下降了。
跟老百姓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蔬菜糧油等物品的價格飛漲,帶來的是一系列多米諾骨牌效應,因為這些物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是相關行業原材料成本上漲和全民生活成本上漲,為了提高利潤,大家也不得不跟著一起漲價。例如,飯店的菜漲價了,房租漲價了,空調移機費用漲價了,小學生的雜志漲價了……
為什么會漲價呢?
物品的價格是根據已提供物品的數量和人們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來決定的。姚明不是在公益廣告上說了嘛:“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換句話說,人們需要這種產品,就會有人生產這種產品來賣,產品的價格在一定范圍內根據人們的需求量和產品的供應量來變化。比如,我們需要吃蔬菜,但自己又沒有條件種菜,就得去買,這就是需要,有條件種菜的人這時候就會種菜賣給我們。需要買菜的人越多,需求量就越大,當因為氣候、病蟲災害、菜地面積限制等各種原因導致蔬菜供應量不足時,蔬菜價格就會上漲。價格上漲,利潤就高,很多人看到種菜能賺錢,紛紛加入種菜行業,已經種菜的人也擴大種植面積,這樣到了下一個收獲時節,蔬菜數量就會大增,人們的餐桌上不需要那么多蔬菜,蔬菜賣不掉,價格就降下來了。不光是蔬菜,其他各行各業的產品也是這樣,周而復始,起起落落,從長遠來看,物品價格的上漲和下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如果短時期內物價上漲過快,會是什么原因呢?影響漲價的因素很多很多,簡單來說有這樣幾點:
自然災害導致物品產量下降或者生產、運輸成本過高,從而促使物價上漲,如2008年春節前后南方大雪冰凍災害導致蔬菜價格上漲。
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引起國內一系列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如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導致國內汽油漲價,從而使人們的交通成本增加。
國家的經濟政策調整刺激人們把錢投入到消費市場,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大大增加,物價也會上漲。
有大量資本的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故意操控、炒作某類產品,導致這種產品的價格快速上漲,如前段時間出現的“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鹽王爺”等。
物價上漲過快,老百姓就會有怨言,因為生活成本大大提高,同樣的收入,日子卻沒有以前過得舒坦了。這時候就需要穩定物價,抑制物價快速上漲。穩定物價需要政府出力,如制定各種政策,打擊不法商業行為,引導人們正確消費等。
小小的一張百元大鈔可以牽涉到這么廣泛的知識,引發我們這么多的思考,是不是很有意思?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慢慢關注、學習相關知識,也許你長大后就會成為一個杰出的經濟學家呢。
當然,在物價還沒有穩定下來的當下,我們小學生在這方面應該做的,就是當一個體貼父母的乖孩子,少吃零食,愛惜文具,不亂花錢,因為我們也是家庭的一員,家里的“生活大計”我們也應該參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