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家的發展,低碳城市這一話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到,人們更加追求環境的優化,而不單純停留在物質享受的層面。本文通過建立一個關于低碳城市的模型,認識到低碳城市是需要通過努力來實現的。通過模型的分析,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來促進低碳城市的進程。
關鍵詞:低碳 城市 經濟 資源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家的發展,我們社會的效率也被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社會中似乎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進,人們更多的是要追求一個帕累托最優的結果,這就存在不斷的帕累托改進現象。低碳城市的提出就是一種很好的帕累托改進現象。低碳概念是在應對全球變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最早在英國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緊接著日本也致力于低碳社會的建設,力圖通過改變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實行低碳技術和制度來保證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總體來說,擁有低碳城市對人們來說是一件好事。社會需要人類去研究、開發新的生產方式、生活道路,有了這樣的需求才有了人類對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對低碳城市道路怎么走進行思考。
二、低碳城市模型的建立
廣義來說,低碳城市可以被看作是被人們消費的商品。首先,因為人類確實需要低碳環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的好壞越來越受到重視,怎樣能使環境變好也慢慢被人們提上日程。其次,要想變成低碳城市確實也要付出一些資金、技術等資本,這表明低碳城市是有價值的,這里簡單地把價值就看作價格。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的資金資本與技術資本投向了低碳城市的生活發展模式。把它作為一個商品銷售到市場上去,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對它的需求自然也會增加。
我們假設X2為低碳城市生活方式,X1為除消費低碳城市以外的其它消費品,M為全球總資源(這里的條件是資源滿足有限性,并且在全球范圍內無移動障礙),這樣可以建立預算約束aX1+bX2=M(這里a、b的具體值無法求得,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數據報道)。模型中,低碳城市這一商品的消費符合經濟學中最優化原理:人們總是選擇他們能買得起的最佳消費方式。在這個模型中,可以認為消費者就是全球人民。當然政府是資金的主要控制者,因為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一般都是政策導向的,只有政府在這方面做出資金的投入,其他消費者也是非常愿意享受到低碳生活帶來的好處的。在這里其他居民可以被看作是搭便車,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政府收老百姓的稅,而老百姓納稅相當于投入了由政府管理的基金,政府用這部分資金來投入到低碳城市這個商品上,老百姓可以從中獲利,獲取的收益相當于購買的基金有了盈利。而供給者可以認為是地球。地球雖是非理性的一個物體,而經濟學當中要求供給者是理性人,但現在這個模型里并不需嚴格意義上的供給關系,并且這一因素并不影響結果的分析。
圖1中,消費者(全國人民)要在X1和X2之間進行選擇,而各國的資金不能全部用來創造低碳城市,世界資源中只能有一部分用來低碳城市的消費,而其余資源要用作其他的消費,例如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工業進程等。這些消費活動可能是與建立低碳城市相背離的,也可能與建立低碳城市無關。
我們可以認為,地球上的城市可以無限細分,這樣意味著供給者有很多,另外就每個城市而言又是無差別的(前提條件是全球資源流通無障礙,各種區位的優勢可以通過地區之間的轉移降為零)。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可以認為目前所面臨的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我們可以把低碳城市這種消費品的數量記作Q,為簡化起見把一切能夠影響低碳城市效用的因素集體看作價格P。要想營造一個低碳城市就得為之付出譬如資金、技術等多種要素。而各種要素的具體比例,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加是變化的,這里簡單記為整體資源P。
如圖2可知,要想消費更多的商品可以增加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伴隨著價格的上升(即社會資源消耗的增加,價格由P0變為P1);或增加供給,同時伴隨價格的下降(價格由P0變為P2)。這里,供給者是地球,它是不符合理性原則的,只是個價格和數量的被動接受者,它無能力自行增加供給,因此只有一種方法來增加低碳城市的消費數量,那就是需求曲線的右移。而需求的右移必定需要有更多資源提供到低碳城市當中。這里的需求主要考慮的是政府,對低碳城市需求的增加意味著與其它消費品要有一種協調。因此,要建設低碳城市,就要思考怎樣在不減少其他消費的同時,能讓資源更有效地分配到低碳城市的消費當中。
三、低碳城市的創建
(一)提高人民素質,讓人們認識到低碳的重要性
只有人民從本質上認識到低碳的重要性,才能支持低碳城市的建立,并且從自身做起,維護低碳城市,讓低碳城市的建立更加暢通無阻。
(二)不同國家走不同的低碳發展模式
就中國目前而言,應走過渡發展模式。中國低碳化率還比較低,整體發展水平較發達國家來說相對落后,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來提高自身建設的效率。而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相對較高,有些國家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發展套路,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發展自己的低碳城市。譬如,倫敦、東京、哥本哈根都采取綜合低碳發展模式;波士頓、伯明翰采取低碳產業拉動模式。
(三)低碳技術和服務商品化
企業將其掌握的低碳技術和服務商品化,通過利益驅動,使客戶、企業、城市都獲得相應的利益達到帕累托改進的目的。如柏林能源服務公司是柏林政府部分控股的企業,它通過提供建筑改造服務來獲利,改造后能為業主減省大量能源消耗。
(四)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探索在低碳發展中的新經濟增長點。探索一條工業化進程中的低碳發展之路,不可能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并且低碳之路并不是以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絕對值減少為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建立低碳城市,并且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的低碳轉型是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還有更多的理念和方法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研究對低碳經濟發展和低碳城市建設具有更重要的借鑒意義。
2010年9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表了名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強調了“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其中的包容性經濟增長體現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這正符合低碳城市建設的要求。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應合理地發展社會,同時注意環境的保護。低碳城市的建設,要求城市的建設滿足低碳建設要求,滿足了城市經濟的包容性增長。低碳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低碳城市的發展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
2008(4).
[2]付允,旺永林,李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
會的影響,2008(2).
[3]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
[4]TCPA & CHPA’s Joint Best Practice Guide—Community
energy :Urban Planning For A Low Carbon Fu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