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章含之的女兒洪晃在微博里寫“終于把史家胡同51號還給外交部了,徹底退出中國的特權階層,值得慶祝一下”,頓時引來數千人的轉發和評論。有記者追問,“退出特權階層”是在調侃,還是那房子與特權有關聯?洪晃答道:“51號當然是我家曾經享受過的特權。我沒有調侃……不應該對這種特權戀戀不舍。”
1960年,國家把史家胡同51號分給洪晃外祖父章士釗居住。2008年,洪晃母親章含之過世后,院子應歸還國家。現在,洪晃一句“當然”,或多或少流露出一絲“被迫退出”的復雜心情;一句“戀戀不舍”,也說出了普遍存在于人們心中的特權情結。其實,像洪晃這樣被迫放棄特權的人是少而又少。更多的人,或是站在特權的隊伍里怡然自得,或是站在特權的門外想方設法往里擠。自愿放棄特權的,幾乎找不到。
人們為什么對特權“心向往之”?答案顯而易見,因為它能帶來太多實惠。“特權車”意味著一路綠燈;“特權飛”意味著“免費升頭等艙,讓領導先上”;“特權房”意味著“低價團購豪宅”;“特權醫療”意味著住高級病房、全額報銷;“特權上學”意味著孩子能輕松入名校,還能頂替別人上大學……這只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就更多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定向招聘”越來越巧妙,上崗的都是“上面有人”的人;官員提拔時,“拼爹”勝過“拼能力”……而且,過去只有權力帶來特權,如今,財富也能帶來特權。銀行有“VIP金卡”、證券交易場所有“VIP交易室”……多花錢就能加入特權游戲,極大地滿足了所謂的“社會新貴”們。
然而,特權給現代社會帶來的致命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破壞了一個社會健康運轉所要遵循的公平原則,讓權貴階層的人肆無忌憚地侵占有限的社會資源,擠壓其他階層的生存空間。久而久之,“仇官”、“仇富”情緒悄然產生,社會不安定也隨之而來。
同時,特權也帶來道德的淪喪。一些人為了它不擇手段,權錢交易有了溫床,爭權奪利有了理由,腐敗墮落有了借口。在許多人不顧一切地追逐名利的背后,特權的存在,往往起到的是反面刺激作用。
世界上已經有不少國家在消滅特權、實現公平上,走在了前面,享有特權的不再是行政部門、壟斷行業,而是相對弱勢群體。
今天,我們致力于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一切特權都與和諧的宗旨相背離。只有所有人都不再對特權戀戀不舍或者充滿向往,都能自覺遵從人人平等的法則,我們才能成為“比別的國家更平等的國家”。
(王景義薦自《環球人物》2011年第22期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