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6年到1911年4月,革命黨人連年不斷地發動武裝起義,較為著名的就有十余起。
1904年,華興會長沙起義失敗后,參加起義的洪江會首領馬福益次年被清政府殺害。他的犧牲,大大加深了會黨對清政府的憤恨。當地會黨繼續圖謀舉事,為馬福益報仇。與此同時,同盟會湖南分會負責人禹之謨在長沙等地廣泛地開展愛國革命活動。1906年春,留日學生蔡紹南隨同盟會會員劉道一歸國回到湖南。到后不久,劉道一集約革命志士蔣翊武、劉崧衡等幾十人在長沙水陸洲船上聚會,商討發動起義。會后,劉道一留長沙全盤負責籌備工作,蔡紹南回萍鄉上粟市原籍,同原先在那里從事聯絡會黨工作的魏宗銓會合,加緊進行活動。
蔡紹南、魏宗銓在萍瀏澧三縣交界的麻石設立活動機關,秘密發展勢力,擬定1907年初發動起義。由于清政府地方官吏事先覺察萍瀏澧地區的群眾反清活動,1906年10月7日,萍瀏澧三縣官廳派兵勇突襲麻石,會黨被迫于12月3日提前舉義。12月4日,萍瀏澧起義爆發,起義軍稱中華國民軍華南革命先鋒隊。起義軍在十幾天時間里,迅速發展至三萬人,主力是會黨和安源煤礦工人,另外有大量貧苦農民和防營士兵參加,聲勢浩大,長江中下游為之震動。清政府先后調遣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四省軍隊,加上地方駐軍以及地方“團勇”不下四五萬人,圍剿起義軍。美、英、德、日各國派軍艦駛至岳州,威脅起義軍,為清朝的反革命軍事圍攻壯膽助虐。萍瀏澧起義軍面對優勢的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戰斗,但由于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終于在1907年1月上旬宣告失敗。
當劉道一、蔡紹南籌劃起義時,孫中山則繼續經營兩廣,力圖在那里突破,據兩廣以進取長江,然后大舉北伐,推翻清王朝的統治。1907年3月,孫中山在河內設立籌劃粵、桂邊境起義的總機關,積極準備在廣東潮、惠、欽、廉四府同時舉義。由于種種原因,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從而演化成了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不到一年時間里首尾相連的六次起義。1907年5月,廣東潮州饒平縣黃崗鎮爆發起義,成立軍政府,發布檄文,宣告同盟會宗旨,清軍聞訊趕來鎮壓,義軍苦戰數日宣布解散。黃崗起義時,6月2日,惠州七女湖會黨奪取清軍防營槍械,宣布起義,起義軍堅持戰斗十余日,因彈藥缺乏,宣布解散。9月1日,欽廉地區防城起義,宣示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奮斗目標,中旬起義失敗。防城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活動的重心轉向廣西。1907年12月2日,鎮南關起義,孫中山偕黃興、胡漢民奔赴前線,親自指揮堅守御敵。但因糧械匱乏、援軍斷絕,起義軍被迫撤至越南境內。鎮南關起義失敗后,革命黨又于1908年3月發動了欽州馬篤山起義,1907年4月舉行云南河口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至此,孫中山在西南邊境發動的武裝起義宣告結束。
1907年7月6日,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利用安徽省高級大員參加巡警學堂畢業典禮之機,雙槍擊斃巡撫恩銘,乘亂率領學生占領了軍械庫,意欲奪取武器彈藥,未能成功。徐錫麟被捕,第二日被清吏剖腹挖心,殘忍地殺害。安慶起義失敗牽連了大通師范學堂,秋瑾在7月14日被捕,次日英勇就義。
1908年11月,安慶馬炮營新軍起義是新軍起義的開端。11月19日,在熊成基的率領下,安慶馬、炮等營新軍士兵按期起義,應者千余人,猛攻安慶城,數次沖鋒,傷亡慘重,后退至廬州,不堪再戰,起義失敗。安慶新軍起義失敗后,參加起義的倪映典避走廣州,同盟會南方支部即派他打入清營,在軍隊中發展革命力量。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在廣州城郊炮兵第一營起義,匯集約3000人,分三路向廣州城發起進攻。倪映典被誘騙前往談判遇害,起義軍彈藥匱乏,起義失敗。
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建議黃興再次在廣東發動起義。1911年1月,起義領導機構統籌部在香港成立,決定4月13日正式起義。由于廣州地方當局加強防范,而海外籌集的餉械又未運到,起義被迫延期。4月25日,黃興感到時機緊迫,潛入廣州組建指揮部,臨時決定27日晚起義。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以黃興為首的“選鋒”(敢死隊)120余人,猛攻兩廣總督署。黃興等放火焚燒總督署后,與清軍展開激烈的遭遇戰,革命黨人被迫四散各自為戰,死傷慘重。黃興直戰到孤身一人,右手兩指被擊斷,化裝走避香港,起義失敗。這次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
(摘自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