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段覈叩冉逃絾栴}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
從80%到17%
拿到班級花名冊時,陸銘注意到一個細節——全班60多位同學,農村籍學生只有五名。
作為北京大學某文科院系2009級1班的班長,陸銘此前一直以為,通過高考選拔獲得中國這所頂尖大學通行證的同齡人,多數該有著和他類似的成長經歷:出身農村,家境貧寒,獨立自強,品學兼優。
這是這名來自四川的22歲寒門學子從小被灌輸并認定的人生觀:知識改變命運,逆境輩出英杰。
現在,手上的花名冊顛覆了他的信仰。而這正是眼下中國名校生源變遷的縮影。
對清華2010級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源僅占該校當年新生總人數的17%。那年全國高考學生中,農村考生的比例是62%。
教育學者楊東平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課題組調研得出,中國國家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
1978~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子比例約占三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2008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也感慨:“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F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
學習刻苦、成績不錯的寒門子弟都去了哪兒?
楊東平的研究顯示,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與專科院校。以湖北省為例,2002~2007年五年間,考取??频霓r村生源比例從39%提高到62%,以軍事、師范等方向為主的提前批次錄取的比例亦從33%升至57%。而在重點高校,中產家庭、官員、公務員子女則是城鄉無業、失業人員子女的17倍。
哪些障礙抬高了陸銘這樣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門檻,封鎖了他們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
那扇門在高考前就被關上了
仝十一妹一直慶幸,自己在幸運關上門的前幾秒及時跳了出來。這位來自河北滄州農村的24歲女孩,現在是北京大學中文系研一學生。
兒時,這名在家族中排行十一的女生就被家人告知,自己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么念書,要么參軍。她的伯伯與堂哥,就是通過參軍,在城市里過上了體面的生活。
雖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升學率低,但卻是農家子弟用知識改變命運的黃金期,三成北大學子出自寒門。
彼時,中國正值社會結構松動,社會階層流動活躍,底層成為這一階段社會變革中的受益者。寒門英杰輩出,是那個時代最溫暖人心的變遷。
仝十一妹的小學、初中分別在鄉村與縣城度過。中考后,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成績優異的她報考了衡水中學。在這所將應試教育發揮到極致的軍營式超級中學里,仝十一妹與來自全省最優秀的同齡人度過了緊張且競爭激烈的三年。2006年,她以年級第15名的排名,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
“如果我當時留在縣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辟谑幻谜f,那一年,她所畢業的縣城中學年級排名第一的學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線高校。
這是優質教育資源高度集中的征兆。超級中學是各省重點中學的升級版,它們大多位于省會城市,擁有豐厚的教育經費與政策支持。根據單獨招考成績,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學,后面的根據相差的分數繳納贊助費,此外還普遍存在拼爹媽的條子生、擇校生。農村孩子,尤其是遠離省會城市的農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現再好,考入超級中學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即便是因父母進城打工而擁有在城里上學機會的農村孩子,也很難與城里的孩子競爭。武漢市七十一中學數學教研組組長吳仁學歷時四年主持完成了《關于農民工子女學習問題》的課題。“農民工子女即使進入公立學校還是很難與城市學生競爭?!眳侨蕦W說,這種差距體現在很多方面,就連教材的編寫都不利于農民工子女,現有的教材大都關注工業化、城市化等問題,基本沒有涉及農業的內容。
不平等的起跑線
超級中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于近年系列高考新政,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機會,大多被各省最富競爭力的高中包攬。
裸分考上北大、清華的幾率越來越小。據來自北大招生辦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學生中,只有10人沒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則通過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徑邁入北大。他們絕大多數出自超級中學。
這是中國高中版的馬太效應。在高考系列新政的助力下,那些最富競爭力的重點高中實力越來越強,迅速升級為超級中學。絕大多數的普通高中被遠遠甩在了后面。
這臺隱形的抽水機還在繼續高速運轉,向上抽離的垂直距離還在不斷延長。
“如果再晚生幾年,”仝十一妹說,“我家沒條件送我到縣城讀小學,我就沒有辦法考上縣城中學,更沒機會進衡水中學,而進不了衡水中學,考北大根本不敢想!”
“這一被大大拉長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楊東平說,“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疊加了優越家庭的優勢,寒門子弟拿什么和他們競爭?”
越來越窄的向上通道
在北大,陸銘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特殊:出身寒門,畢業于一所縣城中學,高考沒有加分。
過去幾十年中,高考補償性政策對象主要包括少數民族學生、烈士子女等。但較之特長生加分、自主招生加分、奧賽加分等,比例與力度顯然偏小。
最頂尖的考生之間往往只有一兩分之差,而省三好的加分是20分,省優干的加分是10分。但這些有限的名額往往更容易被超級中學及省級重點中學獲得。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賦予部分名校招攬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權。有機會通過這一途徑直通名校的,是超級中學與省級重點中學的學生。
在甘肅會寧這座以寒窗苦讀聞名的狀元縣,一位被學校推薦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垂頭喪氣地從考場上下來,“很多題目,連看都看不懂。”這位農村少年說。
自主招生的考題涉及面廣,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觸到的事物,比如五線譜、殲十……
藝術加分與寒門子弟更是絕緣。來自北京大學招生辦的資料顯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體育特長生絕大部分來自東部地區,七成來自大中城市,來自農村的只有6%;而藝術特長生,迄今沒有一位來自農村。
同樣作為農村孩子,出生于黑龍江的宋永亮遠沒有陸銘的學習稟賦與運氣。2002年,他從縣城中學考入了黑河學院,1999年高校擴招后,進入類似的普通地方院校是這所縣城中學學生最尋常的出路。畢業之后,宋永亮旋即陷入就業痛苦。
其他同學的經歷也不相上下。他們也大都出生于農村及鄉鎮,畢業于當地的縣城中學,家中日漸老去的父母還盼著他們從此改變一家的生活際遇。
北京大學副教授劉云杉將農村城市化的進度與農村生源考入重點大學幾率下降的速度對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遠低于后者。換言之,農村人口的減少,并非名校農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這意味著,中國高校擴招后,并沒有增加寒門子弟向上流動的機會,”楊東平說,“相反,普通高校文憑的市場競爭力在擴招后越來越弱,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難度越來越大。”
眼下,宋永亮在一間培訓學校做銷售經理,經過五年的奮斗,他終于可以住在北京五環外一間早上醒來可以看到陽光的出租屋里。當年和他一起北漂的同學都回去了,在縣城或周邊城市打工。
宋永亮熱愛北京。這座像抽水機般的城市,將最優質的資源、機會、人才與財富從四面八方抽離、集中。而距離北京一千多公里的農村老家,儼然是另一個世界,節奏緩慢,機會寥寥。馬路上,出現越來越多干脆放棄高考、游手好閑的小青年。宋永亮不喜歡籠罩著家鄉的失敗人生的氣味。
陸銘寒假回家,他與小學、初中同學的聯系越來越少,圍坐在這位北大高材生旁邊,那些在縣城工作或從外地打工返鄉過年的同學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唯一共同的話題是:他們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然保有向上的理想。
?。ǘ艈s薦自2011年8月15日《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