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27日,蔣經國出生于寧波溪口。在他11歲那年的7月31日,距他150公里的嘉興南湖一艘游船上,十余名代表秘密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從此,蔣經國的命運就和共產黨糾纏在一起。
1925年,蔣經國進入上海浦東中學就讀,開始關心政治和國家大事。5月,“五卅慘案”爆發,蔣經國激于愛國義憤,積極參加示威游行。學校當局以“思想危險、行為越軌”為由,將蔣經國開除。那年夏天,他赴廣東探望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父親,在校園遇見許多蘇聯學生,感到“只有俄國人才是中國的真正朋友”,對世界革命中心蘇聯愈加向往。
為了準備出國留學,蔣經國前往北京學習。在此期間,他認識了北方中共領導人李大釗,對其十分欽佩,這是他生平結識的第一位共產黨人。李大釗介紹蔣經國認識了許多蘇聯友人。蔣經國后來回憶說:“(北京)洋溢著國共友誼的氣氛。我本人亦惑于這種心理環境,徹底改變了我原來(赴法留學)的計劃。”
1925年10月,蔣經國告別上海,乘海輪啟程前往蘇聯。離滬前,他正式加入了國民黨。在船上,他認真閱讀了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這是他所讀的第一部有關共產主義的書籍。
一個月后,蔣經國抵達莫斯科。同來的還有邵力子的兒子邵志剛、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和女兒馮弗能、于右任的女兒于秀芝、后來成為鄧小平第一任夫人的張錫媛、原名陳紹禹的王明等。在同學中,蔣經國年紀最小。他性格開朗,活潑頑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在莫斯科,蔣經國有了一個俄國名字: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
雖然是國民黨員,蔣經國對共產黨員的印象卻比對國民黨員好得多,他曾回憶說:“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有部分國民黨黨員學生,因為行為不端,頗惹人反感。一般人有時覺得共產黨員行為比較檢點,作為也較有出息。”他對當時中共駐莫斯科大學支部的評價頗高,稱“它的黨員組織嚴密,并受到嚴格監督,而且永遠遵照中央集權領導的指示行事。他們生活簡樸,紀律嚴明。因此,我有一陣子對他們的活動產生了興趣”。可能正因如此,到莫斯科不久,蔣經國就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他的團小組長是鄧小平(當時名叫鄧希賢)。
鄧小平當時是從法國巴黎到蘇聯的。蔣經國同他不在一個班,鄧小平在當時被稱為“理論家班”的中大第七班。只有上大課時,鄧小平才會遇到蔣經國,兩人經常并肩坐在一起聽課。
鄧小平比蔣經國大六歲,但因為個頭矮,排隊時經常與年齡最小的蔣經國挨著站在一起。一次蔣經國問鄧小平:“你干嗎老是圍條圍巾,熱也圍、冷也圍?”鄧小平告訴他,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常去當清潔工,法國的清潔工都圍這么一條圍巾。經歷艱難磨煉的鄧小平以干過清潔工為自豪:“這是在巴黎留下的習慣,不圍反而怪怪的。”
蔣經國經常邀鄧小平一起去莫斯科河邊散步,并向他了解在巴黎的情況。每當鄧小平聊起在法國勤工儉學和參加中共旅歐支部的經歷時,蔣經國都聽得津津有味,并盛情邀請鄧小平為墻報《紅墻》寫稿。鄧小平正想找機會談一下在巴黎的心得體會,于是便連著寫了幾篇文章,交給蔣經國發表。鄧小平的文章言簡意賅,觀點鮮明,蔣經國非常欣賞,常放在頭條位置。
在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