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6日,陜西三原縣石橋鎮村外的田野上臨時搭起了閱兵臺,9000多名紅軍將士在這里誓師出征,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誓師后,129師和先前整編的115師、120師一起,直接開赴抗日前線。一個月后,國民政府宣布南方各省(瓊崖除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八路軍、新四軍就此誕生。然而,八路軍、新四軍番號的由來頗費周折……
紅軍改編前的領導權之爭
西安事變結束了十年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質是兩黨軍隊合作抗日。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吸取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教訓,確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獨立自主的方針,即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之下,“改變番號與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壯大和發展人民武裝。
紅軍要合法化,就要整編,整編就要有番號,蔣介石卻遲遲不愿給番號。與孫中山主動實行國共合作相比,蔣介石同意第二次國共合作卻是被逼無奈。雖然西安事變中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等六項條件,但實質上,蔣介石消滅共產黨的決心一直沒變。他想通過“合作”實行軍令、政令統一,剝奪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權(人事權),達到收編紅軍,進而消滅共產黨的目的。
紅軍整編后的領導權問題,始終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談判的焦點。1937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周恩來等赴西安,同國民黨就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的問題進行談判,提出: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組成一路軍,設總指揮部,配正副總司令,下轄4個軍、12個師、36個旅、108個團,軍官由延安派。而國民黨只給2個師、8個團的編制,不設軍和總指揮部,除師長外,其他軍官由南京配備,直屬國民黨軍政委員會領導。雙方圍繞人員編制和領導權問題僵持不下。此時,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只要蔣介石同意改編紅軍,就是我們的一大勝利。”中共再作讓步。
3月8日,談判達成幾條意見,上報蔣介石審批。其主要內容是: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服從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統一指揮;紅軍編為3個師,計6個旅12個團及直屬隊共4.5萬人;紅軍編制人員按國軍同等待遇;設總指揮部,干部由中共推選。史稱“三八協議”。但沒想到這個在蔣介石指導下產生的協議,蔣又反悔,不同意了,談判又回到了起點。
此后的第二次會談、第三次會談,蔣介石依然從控制紅軍領導權、取消共產黨對紅軍領導權出發,先是同意改編為三個師,設總部,軍官由延安派,但總司令由蔣委派;后又提出紅軍師以上干部全部出洋,半年之后回國重新安排,師副職由國民黨派,毛澤東、朱德離開紅軍到國民政府中“做事”。中共堅持對紅軍改編后的領導權,反對國民黨派人到部隊任職。
就在國共談判進行不下去的時候,盧溝橋事變爆發了。第二天,中共通電全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當日,紅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請纓殺敵,“誓與日寇決一死戰”。
蔣介石被迫同意改編
1937年7月17日,周恩來到廬山同蔣介石舉行第四次會談。由于蔣介石幻想日本人不擴大事態和再次媾和,談判無果,但全國的抗戰形勢使紅軍的整編不能再拖下去了。毛澤東一邊命令部隊集中做好自行整編準備,一邊積極開展統戰工作,他親筆給蔡元培等70余名學者寫信,通報兩黨會談情況和紅軍急于上前線的決心。年近古稀的蔡元培趕赴南京,絕食靜待三天,逼蔣介石答復紅軍改編。
8月上旬,周恩來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并舉行兩黨第五次談判,其間拜會了馮玉祥等國民黨地方實力派,闡明了共同抗日和改編紅軍的原則立場,使兩黨半年會談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馮玉祥以辭副委員長相勸蔣介石同意紅軍編三個師。蔣介石深知不同意共產黨的整編方案,紅軍上不了前線,自己罪責難逃;給了紅軍番號,讓其名正言順地抗日又無異于“放虎歸山”。在內外壓力下,蔣介石表面答應給紅軍番號盡快讓其改編,可肚子里仍然盤算著如何消滅共產黨。
談判伊始,國民黨軍政委員會部長黃紹竑和副參謀長白崇禧提出“黃白案”:將紅軍整編為兩個師,一師到蔚縣一帶集中,一師到冀東開展游擊戰爭。毛澤東看后輕蔑地一笑:“胃口不小啊,他們這是想吃掉我的整個紅軍啊!”于是,理所當然地將“黃白案”拒絕,談判也再被擱置。
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一直斷尾求生的蔣介石有點恐慌了。江浙是蔣介石發家之地,也是英美等國在華重要利益所在地,非東北、華北可比。當時,日本人打上海,蔣介石再三權衡后,終于放棄了“收編紅軍”的企圖,國共會談也由此出現了轉機。
于是,蔣介石在調動國軍黨淞滬會戰的同時,同意了“三八協議”。紅軍整編后的番號是桂系空出的第八路軍,三個師的番號則是吃敗仗被撤銷的東北軍115、120、129師。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宣布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設總指揮部,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全軍編制4.5萬人。
為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成立前方軍委分會,以朱德、彭德懷為正副書記。軍委強調:“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揚十年斗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保證紅軍在改編后成為共產黨的黨軍,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斗爭,完成中國革命之偉大使命。”
新四軍番號的由來
中共中央在爭取八路軍領導權的同時,對新四軍整編中的領導權也同樣重視。葉挺擔任軍長的過程和新四軍番號的由來就說明了這一點。
廣州起義失敗后,葉挺流亡國外,九一八事變后到澳門居住。七七事變后,他結束流亡,回到國內。八一三事變后,葉挺向蔣介石提出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讓我來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改編這些軍隊”的建議,并說改編后番號叫“新四軍”。蔣介石接受了葉挺的建議,番號則得到了國共兩黨的認可。
蔣介石認可“新四軍”,是他任總司令的北伐軍中有個第四軍;毛澤東認可“新四軍”,是他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個軍是紅四軍。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時,北伐的八個軍中第四軍共產黨員最多、戰斗力最強,身為共產黨員的葉挺任第四軍直屬獨立團團長。1926年8月下旬,在進攻湖北重鎮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中,面對吳佩孚三萬余精銳主力,葉挺獨立團的2000多名勇士勇猛血戰,獲得“鐵軍”之譽。因“鐵軍”“獨負盛名、戰績輝煌”,朱德、毛澤東井岡山會師后的第一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為中共第一軍。
葉挺之所以提議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就是希望繼承“鐵軍”和紅四軍的優良傳統。
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含瓊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同時決定成立以項英、陳毅為正副書記的軍委新四軍分會,以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
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移駐南昌,2月部隊開始集結整編。全軍1.03萬人,編為四個支隊: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第3支隊司令員張云逸,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改編結束后,新四軍向皖南、皖中集結,整訓后開赴華中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
(摘自《黨員干部之友》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