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艷羨的公務員群體何以成了抑郁癥的多發地帶?一些官員心疾的病因又在哪里?
望 四座大山重壓官員神經
官場激烈的職業競爭;對時代轉型帶來問責制度、網絡監督等監督方式的不適應;官員個人情感與家庭問題處理不善;涉及腐敗
具體病征——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張,焦慮感突出。
一是工作壓力帶來的焦慮。一些官員在面臨大的任務和事件時,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張,急躁易怒。不少領導干部在初次遇到分管工作范圍內突如其來的事故時,心理高度緊張甚至恐慌。當工作目標難以實現時,就會煩躁不安、情緒波動、緊張失眠、自信心喪失。還有些領導干部工作思路不寬,工作方法不多,位次靠后,心里又平添很多煩惱。
二是能力恐慌帶來的心理憂懼。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一些官員存在比較嚴重的“本領恐慌”和“能力危機”,在問題面前手足無措,在優勢面前錯失良機,在危急時刻沒有辦法,在發展方面無所作為。這樣的干部,經常誠惶誠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壓力如影隨形。
三是“雙面人”的心理映像。在一定范圍內,官員屬于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注,他不得不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強顏歡笑,委曲求全。一些領導干部位高權重,但是,在權力的光環背后,卻隱藏著鮮為人知的寂寞、孤獨和無奈,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們想和普通人溝通,卻存在溝通的心理障礙,時時、處處都要考慮自己的“形象”和影響。
聞 身在官場自古升遷一條路
官員向商人、學者轉變成功的只是個別案例,更多官員只有一條道路可走,如果得不到職位上的升遷將會產生焦慮情緒
有的官員心理出現問題,職業本身的競爭壓力大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也是公務員制度還不完善的體現。目前公務員制度剛性太強,官員價值的實現只有通過職務的升遷來體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說,同僚之間的激烈競爭也會使官員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缺少發泄與溝通的渠道。官員若時刻擔心競爭對手趁機抓住自己某個弱點,則心理壓力過大是不言而喻的。
《人民論壇》雜志曾對全國各地1000多名官員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64.65%的受調查者認為,官員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官場潛規則對個人政治前途的壓力”。
在一些受訪公務員的理解中,所謂官場“潛規則”主要是微妙的人際關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肖濱說,時下某些官員認為能否升遷,學歷、工作經歷、職業素養等有時并非決定性因素,重要的是“上面有沒有人關照”。為處理好官場人際關系,不少官員費盡心思,心理壓力因此而生。
問 行政問責網絡監督加壓
隨著我國民主進程的加快,官員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一言一行,被置于公眾的視線監督之下,稍有不慎,便可能招致麻煩
在專家們看來,官員心理危機的產生與行政問責和網絡監督對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驗也有很大關系。
在社會轉型時期,問責制度、群眾信訪、維穩工作等,給官員提出新的挑戰。同時,新聞媒體的發達,網絡監督的興起,使得官員不得不面臨公眾的審視,承受著公眾質詢帶來的巨大壓力。很多情況下,官員只要一言不慎,就可能會丟掉烏紗帽;有些官員從事本職工作擅長,但面對公眾則顯得能力相對薄弱,感覺到力不從心,壓力增大。
隨著我國官員問責機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官員對突發事件,如火災、洪水和生產安全等的提防與憂慮,使官員的心理壓力倍增。“部分主要官員對危機處理缺乏經驗,使自身同時陷入能力和心理的雙重危機,不但要手忙腳亂地處理善后事宜,還要承受來自上級和社會的壓力,這也成為官員自殺的原因之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李成言教授說。
再就是高壓反腐的壓力。由于我國缺乏完善和健全的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回避制度等防止利益沖突的機制,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官員面臨眾多的誘惑,“尋租交易”使官員成為腐敗的“高危人群”。在眾多誘惑和高壓的反腐態勢之間,官員的心態常常處在矛盾和失衡之中,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危機。
此外還有家庭生活的壓力。在日益激烈的官場競爭環境下,由于官員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工作和應酬中,無暇顧及家庭成員的感情,比如缺乏夫妻交流、忽視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導致家庭產生不和諧,甚至出現家庭危機,從而給官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不可否認,官員在各種壓力下,加上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對官員的培訓,往往側重在政治思想和業務水平上,而在思維方式和領導方式科學化上缺乏足夠的訓練,加上長期忽視心理上的關注和關懷,以致官員的心理壓力無法找到緩釋渠道,從而影響工作和家庭,甚至導致自殺悲劇的發生。
切 官員心理干預迫在眉睫
官員存在心理危機,不但直接影響到工作,還影響到與家庭、朋友的關系,更嚴重的是弱化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有專家認為,“官員作為公權人物,其自殺并非簡單的私人事件,應屬公共事件”。面對接二連三的官員自殺悲劇,公眾也將產生種種猜疑,引發對政府施政能力和官員公眾形象的信任危機。因此,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官員的心理危機干預。
事實上,中央有關部門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2010年1月2日,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四川調研時強調,基層干部承受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要具體幫助基層干部克服困難,積極疏導基層干部的心理壓力。
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各地也開始對官員心理危機進行一定的干預,但往往由于側重政治說教,忽視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訴求關注,因此效果并不太理想。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盧暉臨認為,應該根據官員的特殊情況,探索建立常態化的干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比如開通官員心理健康咨詢熱線,聘請資深專業人士向官員提供心理咨詢、心理疏導和心理保健。
“應該增強干部選拔過程中的競爭性、公開性和程序性因素,使官員晉升有章可循,從而降低因前途不可預期造成的壓力。”肖濱說。
“及時地解決官員的心理問題,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于國家、社會,尤其是官員隊伍建設而言意義重大。”長期關注、研究我國官員非正常死亡的組織行為學專家徐曉青建議。
(摘自2010年10月20日《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