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請來的大牌美國人力資源專家先問了十幾個培訓者一個小問題:“你們說,開車的人進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加油!”超過一半的人都這樣回答。從專家略顯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這顯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補充了“歇會兒”、“買吃的”,甚至連“上廁所”也想到了。我知道這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問題,但琢磨來琢磨去,還真想不出正確答案。專家說:“開車的人進了加油站,最想早一點離開加油站,繼續他的旅程,不管是工作還是休閑。”
耶魯大學的一項跟蹤調查詢問了參與調查的學生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有目標嗎?”只有10%的學生確認他們有目標。研究人員又問第二個問題:“如果你們有目標,那么,你們是否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了呢?”這次,只有4%的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20年后,這4%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居然超過了余下96%的人的總和!
這些人之所以有明確的目標,那是因為他們有洞察力,說白了就是有眼光。有了眼光,工作就會充滿機會,生命就會豐富多彩,如果有人抱怨“這日子過得真沒意思”,那就是他們失去了眼光。
從小失明的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曾經問一位剛散步回來的朋友:“你在樹林里看見了什么?”朋友回答說:“沒有什么特別的。”這怎么可能呢?失明的海倫憑著觸摸,也能在樹林中發現數之不盡的有趣事物。她能感到樹葉柔嫩而對稱,體會白樺光滑的樹干或松樹粗糙的樹皮,順著樹枝摸過去,可以找到春天的新芽,體味大自然從冬眠中醒來的征兆。盲人海倫·凱勒就是憑著她藝術家的眼光,確立了人生目標,最后成為頗有建樹的作家。視力健全的人,更應該發現自己可能具有的戰略眼光、組織眼光、經濟眼光和商業眼光等。確定努力的目標,這樣才有希望成為一個事業和生活的成功者。
培訓結束時,專家再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在耶魯大學的那個研究里,那96%沒有把人生目標寫在紙上的人們一生都在干些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覷,專家爽快地告訴了大家:“這些人忙忙碌碌,一輩子都在直接間接地、自覺不自覺地幫助那4%有眼光的人實現他們的奮斗目標。”
(呂麗妮、雷茹、月月鳥薦自《知識窗》2011年第3期圖: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