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封信就能從網上申請到貸款,你相信嗎?這就是兩位美國女孩為中國貧困農民提供的簡易便捷的信貸方式。她們在北京創辦“窮人銀行”,號召一些人把閑錢捐出來,專為中國貧困人口提供小額貸款。一年多來,她們已向300多個貧窮農村家庭“撥款”16萬美元,幫助他們擺脫生活困境,走上創業道路。
美國女孩
為中國窮人“拉贊助”
25歲的魏可欣是一個陽光的美國女孩,出生在舊金山。她從小居住的地方有很多華人,所以對中國文化一點也不陌生。她從讀大學開始就向一位中國留學生學習漢語,并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魏可欣。
魏可欣以優異成績從經濟金融系畢業后,本可以像她的其他同學那樣在美國找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但她作出了一個驚人之舉:到中國做公益事業。
魏可欣作出這樣的決定,很大程度上是受其父親影響。父親威爾遜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年輕時飽嘗生活艱辛。他努力工作,從一名普通員工拼搏成了美國最大地圖繪制公司的老板。經商之余,他還利用自己的法學知識免費幫窮人打官司。晚年,他賣掉自己的公司,把全部收入捐獻給了一個扶助基金會。魏可欣說,父親是她的偶像,她從小的理想就是“像父親一樣去創業和幫助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們”。
魏可欣了解到,中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僅次于印度,排在世界第二位。按照世界銀行貧困標準測算,有不少農村貧困人口平均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25美元,他們需要幫扶。同時,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吸引了魏可欣,她想親身了解為什么在西方經濟放緩發展腳步甚至出現危機時,中國的經濟依然發展迅猛。懷著幫助中國窮人的善心和對中國經濟的好奇心,魏可欣于2006年來到了中國。
初到中國,魏可欣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她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什剎海、北京胡同和郊外的鄉野間。2006年9月,魏可欣在清華大學的一個培訓班上,結識了另一位美國女孩——孟康妮。孟康妮學的是信貸專業,來自芝加哥,已經在中國做了三年小額信貸工作。
兩個女孩同歲,相同的志向讓她們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姐妹。她們經常到中國各地一邊旅游一邊做調查,發現“中國和美國完全不同,城市與鄉村存在巨大差別,農村遠遠落后于城市”。兩個女孩被旅途中的見聞所觸動,她們認為,要想真正幫助那些偏遠地區的貧困農民,最好的辦法不是捐款、捐物,而是“授人以漁”——為其提供起步資金,讓他們自力更生去創業。
魏可欣與孟康妮一拍即合,決定用她們所學的金融知識,投身于中國的扶貧事業。兩人商量后認為,小額貸款是幫助窮人開啟新生活的金鑰匙。
兩人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建“格萊珉銀行”,專門幫助窮人的故事中得到啟發,決定創辦一家小額貸款網站,吸引擁有閑錢的人在網上捐款,然后再把捐款借貸給那些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中國人,幫助他們自主創業。
圓貧困家庭的創業夢
很快,魏可欣和孟康妮的小額貸款網站就創辦起來了,取名“我開”。作為非營利性機構,命名“我開”有著特別含義,它代表創造力,也表示掙扎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們可以大聲說:“我要開始自己的事業、開始美好的生活!”
在把創意付諸實踐時,魏可欣和孟康妮很快就遇到了問題。作為外國人,她們無法在中國注冊合法的非營利性機構,只好在美國注冊“我開”基金組織,再回到中國申請開設代表處。
2008年10月,兩個女孩租下位于北京東四街老胡同里的一間四合院正房,作為“我開”在中國的辦公室。之后,魏可欣和孟康妮沒日沒夜地籌建網站,并在網上做募款宣傳。
一個月過去了,“我開”不僅沒有收到一筆捐款,反而有人懷疑魏可欣和孟康妮是在騙錢,向當地司法部門舉報。司法部門了解事實后,被兩個女孩的善舉所感動,把她們的事跡告訴了媒體。經過媒體報道,“我開”知名度大增,很快就有一名商人捐來1000美元。此后,更多捐款紛至沓來。
為了打消捐款人疑慮,魏可欣和孟康妮將“我開”定位為一種“人對人”的互動模式,幫助全世界的捐款者和中國的窮人建立起聯系。在“我開”網站上,貸款者可以通過貼照片、掛視頻、寫博客的方式來與提供貸款的人互動,這樣保證了錢款用途的透明性,讓出資者更加放心。
登錄“我開”網站(www.wokai.org),首頁上排列著許多中國農民的生活照。他們有的背著一捆草,有的趕著兩頭牛,有的站在自己的小賣部前……他們都是貸款申請人,在其照片旁有他們的求助信。比如,40歲的王桂蓮丈夫早逝,想借2000元人民幣買兩頭小豬仔來喂養,供兩個孩子上學;內蒙古的五云高娃48歲,想借4000元人民幣買點花草來種;韓小山想貸款5000元人民幣買奶牛,賺了錢把喜歡摔跤和足球的兒子送到市體育學校……每一位捐贈者都可以通過網站了解申請人的故事,并自行選擇受助人及捐贈數額。
65歲的老潘是四川儀隴縣周河鎮方壩村的農民。他在村里開了一家副食品店,但因沒有足夠資金,導致貨源缺乏、經營慘淡。他多次想找當地銀行貸款,都因手續繁雜而沒能如愿。魏可欣和孟康妮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于2009年6月貸給他4000元錢。老潘用這筆錢補充了貨源,簡單裝修了門面,使店里的生意大為好轉,月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七八百元。老潘從“我開”貸到款的消息在周河鎮傳開,很快全鎮就有因做小生意和發展養殖業遇到資金周轉困難的80多戶村民上網提交了小額貸款申請,不久便獲得了貸款。
50多歲的王安民過去因營養不良,背駝得很嚴重,身高只有1.53米。他和聾啞弟弟相依為命,除了在地里干農活兒,其余時間都在村里四處打短工。因為身體缺陷,他們能干的活并不多,得到的回報通常是一頓飯或一些糧食。2008年11月,“我開”在王安民所在村子作宣傳,兄弟倆決定借300塊錢去買一只小豬仔。把豬養大賣掉后,王安民賺了1000多塊錢。他又用這筆錢買了一頭牛犢。牛犢長到半大的時候,幫人每耕一畝地,王安民能掙幾十塊錢,足夠解決兄弟倆的生活問題了。
2009年底,魏可欣下鄉見到這對兄弟時,他們已經有兩頭牛了。
做最大的“窮人銀行”
把錢借給貧困農戶,他們能按時還錢嗎?萬一把貸款揮霍了還不上怎么辦?在創辦“窮人銀行”之前,魏可欣和孟康妮就考慮到這些問題,并想出了對策。
魏可欣和孟康妮通過實地考察、洽談,與中國各地一些信譽好的小額信貸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把“我開”募集到的捐款轉給這些機構,由它們負責具體借貸事宜。
要想從“我開”獲得一筆貸款,申請人得事先規劃好用這筆錢做什么,如何獲得收益,相當于提供一份創業“可行性報告”。地方小額信貸機構的工作人員會受“我開”委托,到農戶家里核實情況。如果申請人按期還了款,會在“我開”擁有良好的信用記錄,以后需要貸款時辦理流程會更簡捷。
雖然無須任何抵押,但“我開”小額貸款有自己特殊的信用機制。與“我開”合作的各地農村信貸機構的工作人員本身也是農民,他們與客戶的關系就像鄉鄰和朋友,幾乎每周都會見面。“不按時還錢,自己都不好意思。”這是貸款農民們常說的話。
“我開”在收到受益人的還款和利息之后,會繼續將這些資金貸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如此循環往復,魏可欣的“窮人銀行”運營兩年來一直保持100%的還款率。
為了募集資金,“我開”在舊金山、紐約、西雅圖、北京、香港都設有志愿者分支機構,擁有150多位熱心公益人,他們會在晚上或周末安排慈善派對之類的活動,四處演講為“窮人銀行”做募捐宣傳。此外,“我開”還與幾家大公司合作,比如與航空公司聯手推出“買一張機票捐一塊錢支持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的公益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我開”與四川、內蒙古兩個省區的貧困農村合作。魏可欣和兩位同事每隔三個月就要坐火車到這兩個省區實地考察一次。除了聽取合作伙伴的工作匯報,查看小額信貸機構的相關賬目,他們還會抽樣回訪一些接受貸款的農戶。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他們甚至要翻山越嶺走三四個小時的泥濘小路,才能到達那些農民家里。看到那些樸實的農戶用“我開”提供的資金改善了生活狀況,甚至走上了致富道路,他們覺得很幸福。
(牟大裕、南希、日羽、志鵬薦自《龍門陣》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