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臺灣廣告人羅韋翰文化大學廣告系畢業,退伍后就在廣告界任職,一直從事廣告業務的工作。對一個有創意、邏輯性強、又能言善道的年輕人來說,在這個產業只要能熬個四五年以上,年薪百萬元并非難事,甚至二三百萬元都大有人在。
“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在廣告界表現杰出的人士們大多具有聰明、富有幽默感而又多愁善感的復雜人格特質。但是,這群人也有一個頗為雷同的地方:常為某些奇怪的興趣與理想而浪擲大把的鈔票,很多人快40歲了仍存不到錢、兩袖清風,甚至還有不少杰出廣告人外表風光,但實際上卻經常向親友調錢度日負債累累!”羅韋翰如是說。
蓄著小胡子的羅韋翰,外表不脫一個成功廣告人的瀟灑人文氣質。然而,鮮少人知道,外表瀟灑的他,是一個紀律性極強的人,光記賬這件事,他從領第一份薪水開始就奉行迄今,不因錢賺少或賺多而中斷過,即使5年前他與朋友合伙做DVD出租生意失敗,幾乎賠光所有的積蓄,他的記賬習慣仍進行不輟。
打破第一個迷思
記賬只是有小錢,不能存到大錢
記賬是為了存大錢而不是為了省點小錢?這個道理乍聽之下令人一頭霧水。羅韋翰進一步解釋道:“我對每個月省500元、1000元的沒什么興趣。小時候的記賬經驗讓我很清楚自己的消費個性:我不是個節儉的人,如果缺乏一套紀律,賺的錢根本Hold不住。因此,一領到薪水我就把未來打算買房子的基金、未來準備結婚的基金、保險以及給父母的錢先扣下來,剩下才是生活開銷。”
他舉例說,剛工作時,他每個月薪水是3.5萬多元,當年,他每個月儲蓄以及投資的目標金額設定為2萬元,換句話說,每個月生活開銷僅剩1.5萬元?!坝涃~主要是為了存下2萬元(儲蓄+投資)而存在,省小錢只是副產品,即使無法省下小錢,偶有超支,只要不太過分,也無所謂。因此,每個月透過記賬存2萬元對一個年輕人而言當然是大錢,而不是小錢!”羅韋翰強調說。
即使知道記賬有許多好處,但是大部分人曾經記賬過但后來放棄。而放棄記賬的主要原因在于:太過繁瑣,欠缺耐心與恒心持續下去。
打破第二個迷思
記賬很繁瑣,很難持之以恒
記賬習慣已持續5年之久的34歲單身漢、目前在航空公司擔任地勤人員的吳盈憲說:“剛開始記賬的時候真的有‘心如刀割’的感覺,每月結賬時,看到自己花在唱歌、與朋友吃吃喝喝、娛樂、購物……種種非必要的龐大支出,不但記得很累,也記得很痛!”
然而,迫使吳盈憲“忍痛”記賬的原因,是因為他當時擁有的兩張信用卡已經瀕臨“刷爆”邊緣。“我從大三開始到亞都飯店實習打工,加上工作后到遠東大飯店任職柜臺人員長達2年,總計工作4年下來,不僅存款是零,還積欠20幾萬元卡債,那個時候我還一毛錢都沒有拿回家過!”
2007年吳盈憲考上一家航空公司地勤,并借了一筆25萬元利息較低的信用貸款把卡債一次還清,但每個月薪水必須扣下7000元還信用貸款。
“獲得喘息機會之余,我也開始厲行記賬。剛開始很痛苦,但透過記賬讓我厘清‘想要’與‘需要’兩者之間的分野,經由記賬這件事,我逐漸改掉自己亂買東西的習慣,與朋友出去也不再隨call隨到,而是給自己定出一個每個月與朋友聚會的次數上限,同時也借著規律的運動以及練瑜伽來沉淀自己的心.靈?!?/p>
2009年5月15日是吳盈憲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之一,透過之前.2年的記賬,他每個月得以撥出1萬多元投資定時定額投資基金,他利用基金的獲利把剩下的9萬多元個人信貸提前一次還完。
“從那時開始,我每個月薪水不必扣7000元給銀行,而且可以利用‘多出來’的7000元中,撥出2000多元幫媽媽買了一張醫療險保單?!边€找了妹妹各出3000元,幫爸媽每個月投資6000元基金,作為他們的退休養老金。“那一天不只我的人生重新reset(回到正軌),也終于盡到了一個兒子的本分。記賬這件小事,真的使我的人生產生大大的改變!”
打破第三個迷思
記賬只能省錢,不能致富
資產累積是讓一個人脫貧,乃至邁向富裕最重要的誘因,這種關聯性已經在福利社會學的理論與實務上得到充分的印證。這當中最重要的理論是當代社會學大師,現任教于美國華盛頓大學社會系教授麥可·謝瑞登(Michael Sherraden)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資產累積福利理論”最具代表性。
謝瑞登教授為了驗證他的理論,四處奔波尋找贊助,并在美國12個州的貧民區推動“美國之夢示范”(American Dream Demonstration,簡稱ADD計劃)。ADD主張不直接給予低收人家庭金錢補助,而是與貧戶家庭約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如果能自己存到某個金額(具有上限),ADD將以一比一相對金額撥進貧戶的賬戶。
透過ADD計劃,美國許多家庭不僅成功脫貧,甚至買了有庭院的房子,在美國長期以來中、低階層儲蓄率極低的現象中成為異數。
大多數人對記賬最大的誤解莫過于:記賬只能達到節流效果,又不能開源。因此,不如把花在記賬的時間用來好好想想哪里有兼差賺錢或投資的機會?
宏觀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邱正弘指出,會有這種誤解主要是對理財行為太過片面性的思考所致。他接著解釋道:“家庭理財主要有3個層次:收支管理、信用管理以及風險管理。這3個層次環環相扣,互為因果!”
“試問,如果你沒有做好收支管理,沒有足夠的存款怎會想到要規劃買房子、車子,進行信用管理?如果你沒有做好收支管理,怎有可能會想到要買股票、買基金或黃金,進行風險性資產管理?收支管理是家庭財務的基石,而記賬則是做好家庭收支管理的最重要一步。”邱正弘強調說。
培養出記賬習慣,等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數字及對民生經濟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是一位成功投資者的必備素養。石油大亨洛克斐勒與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史林·赫魯(Carlos Slim Helu)從小被父親要求要記賬,或很多猶太家庭都有要求小孩記賬,只是為了培養小孩的節儉性格嗎?這些小孩的富爸媽主要期望透過記賬培養下一代對數字的敏感度,以把家業發揚光大,節儉不節儉反倒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