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清
(貴州省興義市水利局,貴州 興義 562400)
該水庫位于運河上游,東經 117°41′,北緯34°57′,總庫容 8404×104m3,是一座以農業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集水面積121km2,流域形狀呈海棠葉狀,流域地勢北高南低,干流長19.7km。該河為山溪性雨源河流,河道流量與降水量變化規律一致,枯季流量較小,洪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流域內洪水源短流急,呈陡漲陡落型。水庫流域內均為淺山區,山頂部分多系裸露石灰巖,山腳及山谷有部分風化頁巖。水庫流域內自1958~1974年先后建成小(1)型水庫1座,小(2)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總控制面積為14.91km2,總興利庫容 214.4×104m3。
該水庫的徑流由大氣降水補給,徑流在時間上的變化特點與降水相似,但年際、年內變化更大。據1961~2003年資料統計,水庫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57.2mm,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降水量為1261.8mm,最小年降水量469.6mm。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勻,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且又集中于7、8月或幾場暴雨,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1.5%,形成春旱、夏澇、秋后又旱的局面。
該水庫1960年6月設立水文站,觀測項目有水位、流量、降水、冰情、水溫、水質和水文調查等,后于1986年撤銷,改為水文輔助站,繼續觀測降水,對水庫出水量進行調查。為更好地為水庫防汛、水資源調度和工程管理服務,計劃結合除險加固工程恢復水庫雨量站,上游設有北莊雨量站,根據水庫防汛需求計劃增設半湖、高家莊等處雨量站。
水庫多年平均庫內水位122.64m,水庫歷年最高蓄水位128.10m(2003.9.3.),歷年最低蓄水位 114.90m(1977.7.9)。最大 24h降水量188.7mm(1971.8.8),最大3d降水量215.4mm(1971.6.28)。水庫建成后,到2003年共44年中有13次溢洪,其中1974年8月13日溢洪量最大,最大下泄流量為153m3/s。
3.1 雨量觀測設施。根據《降水量觀測規范》(SL21-2006)和水文站觀測項目,建6m×6m雨量觀測場1處。觀測場建鋼筋混凝土圍欄基礎,不銹鋼圍欄,圍欄高1.2m,由場內至場外修建寬1m、總長10m的混凝土觀測路。上游雨量站建4m×6m觀測場,鋼筋混凝土圍欄基礎,不銹鋼圍欄,圍欄高1.2m,由場內至場外修建寬1m、總長8m的混凝土觀測路。
3.2 水準點。根據測驗河段地形情況,在水庫管理處院內設置基本水準點2個,在壩上水尺和渠道測流斷面附近設置校核水準點2個,基本水準點應設在歷年最高水位以上。水準點應按照《水位觀測標準》(GBJ138-90)埋設,在砌筑擋土墻之前必須把回填土夯實,并預制正方形保護蓋板。根據規范要求,需從國家水準點引測本站水準點高程,并測繪測驗設施平面地形圖。
3.3.1 水尺。根據水位觀測需要及斷面實際情況,設置直立式水尺14支,其中壩上水尺12支,渠道水尺2支。水尺靠樁采用直徑100mm的鋼管,每根長2.5m,鋼管深入基礎0.5m;水尺靠樁應與水面垂直;同一組水尺應設置在同一斷面線上,布設范圍應高于測站歷年最高、低于測站歷年最低水位0.5m,相鄰兩支水尺的觀測范圍應有0.2m以上的重合。
3.3.2 水位觀測道路及踏步。新建壩上觀測踏步40m,渠道觀測道路長60m,寬1.2m,厚10cm混凝土路面,素土夯實。
3.3.3 壩上自記水位臺。在壩上基本水尺斷面附近建設自記水位臺1座,井身上部設自記水位儀器觀測房約12m2,觀測儀器臺設在儀器房內和井身相連,鋼板防盜門,百葉窗通風,內刷仿瓷涂料。井筒高18m,直徑為1.8m,采用鋼筋混凝土筒體結構,C25混凝土現澆,壁厚為0.4m;進水口φ0.3m,進水管長度32m,加活動鐵制攔污柵。觀測引橋寬1.5m,長29m,鋼筋混凝土結構,1m高鋼制護欄;支柱2根,高度分別為3.5m和7m;支墩為0.5m×0.5m混凝土柱,太陽能電池板安放于觀測房頂。水位觀測采用浮子式自記水位計,配套遙測終端機。
3.3.4 渠道自記水位臺
柑桔紅蜘蛛在寧都縣1 a發生16代左右。造成柑桔紅蜘蛛高發的主要原因是溫度較高(旬平均氣溫不超過24℃)和空氣干燥(相對濕度60%~80%)。當旬平均氣溫超過29℃時,可抑制柑桔紅蜘蛛的發生。當冬季清理臍橙園滅蟲不力時,次年4月柑桔紅蜘蛛即可開始為害,盛發高峰一般在6月上、中旬。如果沒有及時壓下這次高峰,新梢葉片就會嚴重受害,造成落葉和落果,嚴重削弱樹勢,甚至造成樹木枯死。9—11月可再次出現為害高峰,為害葉片和果實,嚴重時可造成果實無法正常轉色。
自記水位臺1座,建在泄水渠測流斷面的右岸,井身上部建自記水位儀器操作室10m2,儀器臺設在儀器房內井口上方,鋼板防盜門,百葉窗通風,內刷仿瓷涂料。井筒深度大于渠道深度0.5m,直徑為1m,采用鋼筋混凝土筒體結構,C25混凝土現澆,壁厚為0.25m,進水口φ0.3m,進水管長度2.2m,加活動鐵攔污柵。觀測室旁豎立水泥線桿,用于安放太陽能電池板。水位觀測采用浮子式自記水位計,配套遙測終端機。
溢洪道泄洪流量,用測流車施測。設計利用壩下游2km處現有交通橋,用測流車巡測溢洪道泄洪流量。設計在渠道自記水位臺附近建設測流橋1座,跨度6m,橋面寬1.0m,鋼筋混凝土結構,1.0m高鋼制護欄,用于渠道流量測驗。
4.1 水位設備。壩上與渠道均采用浮子式水位計,安裝相應無線傳輸設備,站房內安裝前置機,擔負實時水位遙測數據的接收。
4.2 雨量設備
4.2.1 普通雨量器。由承雨器、儲水筒、儲水器等組成,并配有專用量雨杯。安裝方法:將普通雨量器支架固定在觀測場地面上,器口距地面70cm,保證器口水平。
4.2.2 翻斗式雨量計。采用翻斗式雨量傳感器,分辨力為0.5mm。安裝方法:預制混凝土座為0.4m×0.4m×0.2m,用3根螺栓將翻斗式雨量傳感器固定在基座上,器口距地面70cm,保證器口水平。水文站采用有線傳輸,屬站采用數傳儀上傳至水文站控制中心和水庫中心;前置機負責接收數據并上傳數據至市水文局水情分中心。
需購置測流車用來運載測流儀器,完成溢洪道流量監測,作為交通車管理上游雨量站及暴雨洪水災情調查。
5.1 系統組成。本系統由雨量自動采集傳輸子系統(共5處雨量)、水位采集傳輸子系統(有庫內水位1處,渠道水位1處)、閘門開高子系統、自動測報控制中心子系統(水庫水文站與水庫管理部門共2處)4個子系統組成。設計目標:能自動采集流域內降水、庫內水位、渠道水位、閘門開高等水文數據,提供流域雨情、水庫水情和工程運用情況,并自動聯機實現水文預報,進行水庫調洪演算,提供洪水優化調度方案。
5.2 功能設計
5.2.1 測站。在測站數傳前置機的控制下,按《報汛任務書》規定段次,自動完成定時發報和在雨量、水位達到加報標準時,自動完成暴雨、洪水位加報任務;接受中心站的查詢、召測;測站實現主/備通信信道的自動切換;流量、泥沙等水情信息,能通過人工置數方式發報;具有現場、遠程下載固態存儲器數據的功能;具有遠程工作設定和工作參數修改的功能;具有良好的電源管理和通信管理功能,包括向分中心報告電源狀態信息。
5.2.2 技術要求
測站終端單元。測站終端單元包括帶有人工置數功能的數傳前置機、電源設備、有線或移動通信設備等,能完成水情信息提取和發送功能。環境條件:工作溫度-12~45℃,工作濕度≤95%(40℃);可靠性指標:在正常維護條件下,設備的MTBF≥25000h;遙測終端采用定時自報、加報和召測兼容的工作體制,對人工置數信息要有反饋確認的功能;遙測終端從數傳儀里提取雨量、水位數據,同時具有人工置數接口,實現人工鍵入信息的發送;遙測終端具有有線電話、移動電話、中高速數字電路的任意兩種信道相連的接口;通信設備的主要性能技術指標要符合《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規范》(SL61-2003)的要求;發送的雨量數據中包含雨、陰、晴信息;發送的水位數據中包含落、漲、平信息;洪峰水位數據自動識別,有困難時可通過人工置數方式發送。
該水庫建于1960年。已運行40多年,經過安全鑒定,被評為三類壩。現無完整的水文監測系統,無法滿足水庫防汛和水資源調度的需要,為改變這一現狀,需恢復該水庫水文站,建設水文設施,為水庫的持續安全和下游的水資源合理調配打下堅實的基礎。
[1]羅淑香.水庫除險加固措施探討.尚志市三股流水庫管理站[J].民營科技,201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