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潔
(慈溪市公用事業管理中心,浙江 慈溪 315300)
傳統產業一般指應用傳統技術占所有的技術總數55%以上,并以傳統產品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颁摻?、水泥、機械是傳統工業的主要生產手段”,因此,它的產業大多是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是傳統產業的特征。所以“傳統產業亦被稱之為‘大煙囪工業’。它同資本主義制度一同誕生,并一度被視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象征”。在知識、信息和科技的沖擊下,西方工業化國家中的傳統產業日益走向衰落,盡管其社會貢獻的絕對額仍然很大,但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所創產值正加速增長。例如,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每年以55%的速度在上升,而石油、橡膠、鋼鐵、紡織、食品、煤炭等傳統產業其產值平均每年以4%-7%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傳統產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已由15年前的92%下降到70%左右。
1.1 由于知識和科技一定時期內的專有性和壟斷性,使得誰擁有尖端技術、核心技術,誰就能獨占壟斷利潤,高科技含量必然帶來高附加值。傳統產業使用的是大眾化、傳統型技術,只能分享社會平均利潤,單位產品營利能力下降,市場競爭力必然下降。
1.2 相對于傳統產業,由于新經濟時代科技的作用越來越大,使得產品、服務的功能、效用更趨多元化、便捷化,價格更加低廉,市場需求更旺,相比之下,傳統產品則更多是“大”“粗”“笨”,其需求量日漸萎縮。
1.3 傳統產業是“大煙囪工業”,在人類日益重視生活質量的今天,其造成的生態破壞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紛紛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來規制傳統產業,促進新經濟的發展。所以,傳統產業如果不加以改造提升,只能淪為“夕陽產業?!?/p>
實際上,傳統產業在不發達國家有許多仍然是支柱產業,占到國民生產值的85%以上,構成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即使在工業發達國家,傳統產業也并未被完全拋棄或替代。各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繼續發揮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適應新經濟的發展。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對陷于困境的傳統產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策略:
2.1 “重新現代化”策略。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二是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中,從時間中、空間上、手段上縮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距離,將傳統產業融入新經濟浪潮中。這一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要點:①認為傳統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傳統產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了條件。包括:資源、人才、技術、環境、市場以及傳統產業所具有的輔助工業系統和基礎設施。例如:計算機設備制造依賴于機械工業、新材料技術依賴于化學工業、海洋及生物技術依賴于傳統的化學和醫學工業。再如,美國“硅谷”的8000多家企業,高科技企業只有3000家,其余只是一般的機電制造加工廠,它們完全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密切相關的加工配套服務。所以,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的終結,兩者相互依存。②運用高新技術來提升傳統產業。包括:運用自動控制技術改造生產設備;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藝;運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改造傳統產品,使產品向低物耗、低能耗、便捷化方向發展;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管理方法,使企業管理變得更科學。③將電子商務、互聯網絡嫁接到傳統產業中,改變企業傳統的物質流、價值流、信息流的運作形態,用新經濟來裝備傳統產業。
2.2 民族產業保護策略。民族產業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發展起來的,對國家的經濟穩定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這些產業絕大多數屬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鋼鐵、造船、汽車、造紙等。為了維持并振興傳統產業,工業化國家制定了許多保護民族產業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采取反傾銷措施,對出口國產品施以高額關稅,阻礙產品進口,如歐盟長期對我國的照明燈具、顯像管、自行車等產品實施反傾銷,使得這些產品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日漸縮小。采取配額制,限制產品進口,如美國對服裝進口采取嚴格的配額制,本國產品占國內市場的90%。采取國家補貼或收歸國有,將傳統產業置于國家的保護之下。
2.3 傳統產業轉移策略。傳統產業的優勢體現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本上,當這些傳統產業在本國逐步喪失比較優勢時,把它們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用那里廉價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和原材料資源,使得這些傳統產業再次獲得比較優勢。傳統產業一般屬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產業,將這些產業轉移到國外也是工業化國家出于對自身環境保護的需要。就行業來看,它們一般是水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等。
新經濟條件下工業化國家的傳統產業發展道路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1)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通過引進高新技術,可以使傳統產業再現生機。(2)傳統產業仍然是新經濟時代的產業基礎,高新技術企業離不開它,電子商務、互聯網絡也離不開它。(3)技術落后是傳統產業喪失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實現技術升級是傳統產業出路所在。(4)國家政策保護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60年的建設,形成了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過去只注重于傳統產業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忽視了技術研究與開發,企業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使得傳統產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產品質量低,物耗、能耗高。面對新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傳統產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這是因為:(1)我國傳統產業面廣量大,占全部企業數的2/3。這些傳統產業對我國城鎮職工就業、保證社經濟穩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7%屬于傳統產業創造的,國家財政收入的70%左右來自于傳統產業。高新技術所占比重很小。(3)傳統產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能耗高、效率低。(4)傳統產業內部由于體制等原因,缺少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無論是從外部引進技術還是內部開發力度都不夠,一些傳統的工業部門始終在低層次、低水平上循環、重復。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的設備近1/5老化,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設備老化率達25%,超期服役率達39%,據調查,我國機械工業的設備大部分仍然停留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水平,還有少部分是50年代的水平,擁有80年代以后的技術水平的機械設備占全部總數的25%左右,美日德三國在1985年其機床的數控化率達到50%,1999年,數控機床達到97%以上。
4.1 調整傳統產業資產存量,優化產業結構和規模結構,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首先,要結合產品結構的調整,壓縮市場供過于求的、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企業。例如,普通棉紡、普通機械、食品、化工等企業。堅決淘汰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生產效率低下的生產企業。如小玻璃、小煤窯、小造紙、小化工等企業。大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新材料、生物技術為基礎的先導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其次,要通過資產重組、收購兼并、改變傳統產業那種數量多、規模小、層次低的結構現狀,使傳統產業向“大而強”、“小而精”的方向轉變。通過規模結構優勢來提升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1]王鵬翔.傳統產業如何面對新經濟時代的挑戰[J].華北礦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