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昌君
(賓縣賓西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黑龍江 賓縣 150400)
中央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諸方面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飛速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新世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以下針對這些問題及發展思路進行探討。
資源稀缺、人地矛盾突出,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土地資源的富裕與稀缺、人均耕地的多寡是決定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實現難易程度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耕地面積僅1957年前有所增長,以后便逐年下降。在耕地資源稀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農業現代化很難實現。
比較利益偏低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發達國家,農民是富裕的象征,而在中國,農民是最大的弱勢群體。長期以來,他們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中國工業化和原始積累的貢獻者,而自身的利益卻得不到保障,使農業成為一種經濟利益很低的產業。農產品的價格與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變動不協調,工農業商品比價不合理,使農業的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率低,從而抑制農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工農業比較利益的差異,造成大量農業生產要素通過各種途徑向非農產業轉移,其中包括金融、財政及市場途徑,使農業本身要素投入嚴重不足。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削弱了農業的積累能力,農業發展受到限制。
科技進步難以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農業領域的技術進步是通過凝結著技術的現代農業要素的不斷投入來實現的。目前,中國農業技術落后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落后于農業科學研究,許多農業科研成果還沒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科技人員少,組織機構不健全;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條件差、待遇低,影響了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隊伍的穩定性。
文化素質偏低使農村經濟很難持續健康地發展。由于農業的經濟效益較低,大批農民從農村流向城市,特別是年輕有一定文化素質的農民,留在農村的大多數是老弱婦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競爭能力的人。農村中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市場意識不強。同時,他們接收外界信息能力較弱,不善于利用農業科技。這樣的農民素質和農村智力結構,很難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轉變和國家工業化發展的要求。
在工業發達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中,資金、技術和信息是三個最為基本的因素,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這三個方面,這三個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時資金,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農村很難高效的地運轉。充足的資金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動和高效的運轉;科學技術是使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在當今各種原材料都在漲價的背景下,提高生產產品的附加值是促進增收的好方法,在農業上的運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種植各種經濟作物,要想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高產、穩產,這顯然離不開科學技術。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資金的投入,人才、技術的投入最終轉化為產品,產品是用來滿足需求的,只有滿足需求的產品才能使生產要素得到應有的回報,而需求來自于市場,要獲得市場,首先應到信息。因此,資金、技術、信息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三位一體的基本要素。
加快城鎮化進程,意義在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同時這有利于解決生態難民的移民搬遷工作。城鎮化的發展要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量力而行、重點推進的方針,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以中心鎮為主體,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群體。一是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從實際出發。二是選準小城鎮建設的路子。堅持走以貿興城、以工建城、以地生財,吸引農民進城建城的路子,三是突出重點,穩步推進。把中心鎮建設作為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重中之重,搞好交通、通訊、水、電、氣、環保、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集聚、輻射和樞紐功能,平均每個縣選取1-3個能吸納5萬人規模的中心城鎮作為建設的重點。四是抓好小城鎮建設的配套改革措施。
我們要提高農業技術水平,應著力做到以下幾點 :①增加科教興農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財政對農技研究推廣的轉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科研究推廣,特別是農業產業企業要加大投入,促進自主創新。②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創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信息體系。③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大基層農技所的設備、技術投入,配備更多更好的農技推廣人員,重點做好對農戶、農業企業的實地指導工作。同時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首先,要努力提高基層干部經濟管理能力,干部要加強學習經濟和管理相關知識,結合工作實際,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依法辦事能力,提高帶領群眾調整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自覺性和本領。其次,要重視培養農業專業人才,一方面政府應加強就業技能培訓,讓農民有一技之長,并鼓勵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的中青年農民到經濟技術發達的地區去工作學習,在學習中用新知識、新思維不斷充實自己的頭腦。另一方面鼓勵那些大中專畢業生走入農村,鼓勵那些出去后學有所成、有一定資金積累的人回鄉創業。銀行可為他們提供一定的信用貸款,政府再對他們的農業項目計劃進行可行性分析,符合要求的就要向他們承包一定的土地,讓他們自主經營。由于這些年輕人思想開放并對市場有一定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依靠他們可以盡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并解決農業的結構性問題。
[1]潘勁.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對策探討[J]..內江科技,2009,8.
[2]程偉.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