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艷 劉 光
(1、大興安嶺營林局技術推廣站,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2、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黑龍江 大興安嶺 165000)
一、藥材生產回顧
1998年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大量農田、坡地退耕還林,而這些土地原本就是地道藥材的理想生長地,利用這些土地種植藥材、基礎資金投入少,設施建設簡單,回報率高,為此,發展北藥生產提到議事日程,并做為我區六大特色產業之一重點發展,地區當時提出六個重點地道藥材培育品種:黃芪、防風、龍膽、柴胡、五味子、穿龍薯蕷。并提出到2005年達到種植面積3萬畝、生產原藥500萬公斤,年產值2000萬元的目標,各縣區局也都規劃了實施方案和發展目標,投入了很多資金,但由于缺少技術支撐,目標過大,種子缺少、沒能適地適藥、培育周期長(2-3年)等因素的制約,沒有實現所確定的計劃目標,從而影響了北藥生產的積極性。但這種情況并不能說明藥材生產在我區沒有發展的空間,相反藥材生產在我區有充足的發展條件和地緣優勢。
二、生產現狀調查
目前,藥材生產在我區處于零散的種植狀態中,據我們調查,種植面積不超過5000畝,產值很小,無法測算,也有一些藥商來我區收購藥材,職工群眾只是在野外采挖一些所需的藥材賣掉,還容易造成資源破壞,不能形成廣泛的生產力,也不能滿足中小型藥廠的需要。本區木材已經停止采伐,進入二期天保工程的新階段,特色產業也進入了"二度開發"的新時期,我區有得天獨厚的藥材生產種植條件,職工群眾對種植藥材的積極性也一直很高,通過我們調查了解,林場職工群眾常常詢問有沒有藥廠收藥材,目前有些藥材品種已經列入禁采名單,只有進行人工規模種植,職工群眾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以上就是目前藥材生產處于"觀望"狀態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批富余人員需要轉產轉制,規模開展藥材生產可部分解決再就業問題,按每人種藥10畝,推廣種植二萬畝,可安置2000人就業。本區耕地多數為坡地、沙質土壤、十分適宜根類藥材的種植。
三、藥材生產發展建議
1、優良種子實驗區建設:發展我區藥材生產,首先要解決優良藥材種子來源問題,以前的藥材生產常常要去外地購進種子,用異地種源發展本區藥材種植業,失去了高寒藥材的特點,降低了本區藥材品質,還容易使我區藥材種植業誤入歧途。因此,發展藥材必須首建設本區良種培育基地,生產地道藥材種子或者藥苗,帶動本區北藥種植業的健康、長久發展。
2、優先普及種植技術:種藥之前一定要讓種藥人成為"明白人","適地適藥"就是種藥最基本的常識,通過我們調查,在以往的藥材生產中這個問題還常常出現,比如;喜蔭藥材種在陽光充足的地塊,喜濕藥材種在干旱的坡地上,藥材雖然不死,但也不生長,何談產量和質量?其它的田間技術管理措施可以邊種邊掌握。
3、適度規模、以點帶面:
(1)根據藥材市場行情以及制藥廠所需原料信息、來確定生產規模和生產方式。
(2)根據我們已經掌握的栽培技術和地道藥材品性來確定種植品種。避免再次出現只有計劃沒有面積的情況。
4、規范化、標準化種植:種子生產和藥材生產基地要符合中藥材種植質量(GAP)標準,要實現從種植到采收、加工等各個生產環節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中藥材GAP基地是中藥生產的"第一車間",是中成藥質量的源頭,抓好這一源頭,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證藥材內在質量和穩定性,才能使我們生產的高寒中藥材質量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四、藥市行情及培育品種:當前藥材市場的價格平均提升30%,"興安北藥"的價格已提升至100%。我們要在跟蹤藥市信息,掌握價格行情的前提下,選擇規模培育品種,同時和制藥廠簽訂產銷合同,保證生產的興安北藥走出大山,以質量上乘,價高優質地為社會服務。分析藥市信息,掌握培育技術,結合我區藥材資源品種和禁采藥材種類的實際現況,我們提出以下四種藥材做為今后重點培育品種:
①、北蒼術(根入藥),畝產干貨250公斤,折干率30%;二年收獲。市場價15--18元/kg。
②、黃芪(根及全草入藥),畝產干貨150---200公斤,折干率30%;市價60-80元/kg。
③、防風;(關防風、根入藥),畝產干貨300---400公斤、折干率20%;二至三年收獲,市價40-60元/kg。
④、返魂草(全草入藥),畝產干貨500---600公斤、折干率20%;當年可少量收割,三年產量最大,一次種植,多年收獲,市價4-6 元/kg。
綜上所述;我區多年前提出的;把"興安北藥"作為我區六大特色產業之一,是因為它具備獨特的地緣優勢、資源優勢、生產優勢、人員優勢。2003年制定的《大興安嶺地區北藥開發產業發展規劃》,就是以把我區藥材產業培育成本區經濟支柱產業為目的,建成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大興安嶺北藥綠色藥業基地。
[1]方周伯.貴州中藥材生產發展趨勢與建議.貴州農業科學.201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