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干 張多利
(山東省微山縣付村鎮中心小學,山東 微山 277605)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開發呈現出空前的熱情,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乃至教師都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以來,以它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育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
的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工作、學習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人們已經離不開手機、電腦、網絡,可是課堂教學離開了多媒體我們仍然可以游刃有余。回想多媒體技術手段對于課堂教學的影響我不禁有了這洋的思考:多媒體教學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的優勢如何體現?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質疑。
學習方式有接受性和研究性的分別,多媒體教學在使用中經常會被教師用來解決教學中難以用語言表達或者學生難于理解的問題。不止一次聽過這樣的數學課,教師講解圓的周長,會用一個動畫的車輪在屏幕上演示車輪走過的痕跡,然而對于學生來說到底走了多長的距離是老師準備課件時做出來的。和傳統學習方式學生親自用手中的線測量圓的周長相比,哪個更合適,哪個更深刻,哪個更符合科學的規律?再比如模擬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遠不如學生能夠親手將圓柱中的沙子到入圓錐中,來得讓人信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是用犧牲學生親自體驗的機會為代價的。用陳舊教育理念支配下做出的課件再精美也掩飾不住教師發自內心的強迫學生接受的愿望。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交流,這一事實是自從有了教育開始就被人們所認同的觀點。聽過許多教師的課,注意觀察你會注意到,遇到關鍵的問題凡是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把它板書到黑板上。首先,教師提出問題,稍做停頓,暗示學生注意。然后,慢慢轉過身去,有條不紊地在黑板上寫下題目,學生在看的同時開始思考剛剛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時的回過頭來,在默默觀察學生的表情,偶爾抓住兒個調皮的學生。寫完之后,教師繼續保持沉默,直到看到大多數學生表情中隱含的成功解決問題的一絲自豪。接下來才有了生動的互動,以上所述的教師板書的過程,其中包含太多的交流。多媒體教學則通常是這樣處理的:教師輕點鼠標,投影機飛速地顯示了問題,片刻之后學生起立回答問題,課堂容量大大增加,然而卻缺少了師生情感的交流,縮短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課堂變得如此機械,稍微慢一點的學生便在無形中被忽視了。
多數的多媒體課堂都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仔細想來不免有些疑慮,是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深人地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很多授課教師不愿意袒露的問題。試想我們在上語文課時講《紅樓夢》,為了幫助學生埋解課文的內容,放段《紅樓夢》的電影或錄像片,這里使用了多媒體中的視覺媒體,對于視覺媒體的作用大概每個教師部能說出一二,可是,學生究竟是在品味語言的魅力、思考作者的匠心,還是對影片的表現手法加以品評?錄像中的表演是夾雜著導演的思想和演員的理解。其觀點正確與否尚且不談,其表現形式已經和文本本身有了很大的區別。如何讓學生去想象,發表自己心目中的獨特見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教師在教學《草原》一課時,在開始就播放草原美麗風光的動態畫面和課文錄音,這樣雖然學生積極性較高,但卻束縛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統一了學生的認識,束縛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多媒體教學使用過程中往往對于一些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問題進行模擬。以便學生能夠快速地理解題意進入解題過程。單純以學生是否正確快速解題來看,多媒體教學確實加速了這一過程。然而理科教學除了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授,其價值更在于對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學習立體幾何,上課伊始,教師就把辛苦做了幾天的三維圖形展示到學生面前,然后拖動鼠標將不同的角度展現給學生,學生無不驚奇,解起題來個個得心應手。但學生自我抽象的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如此一來多媒體教學不僅沒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卻悄悄湮滅了學生思維的萌動。
質疑不是否定,多媒體的教學功能正在被越來越多地挖掘出來,也越來越多地利用于課堂之上,因此更要求我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時候,充分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巧妙設計、適時使用,使多媒體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申的“媒體”和“助力”,而不要取代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力避一味依賴多媒體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如此,現代化的課堂才不會在多媒體教學這柄雙刃劍下留下傷痕,才不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質疑。
總之,中小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關系到培養世紀人才的百年大計,不是一個簡單而輕松的話題,更不能隨著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廣,需要社會各界與教育界的聯動,更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付出長久不懈的努力,使我們的創新教育結出豐碩的成果。
[1]多媒體課件版面設計的形式美.
[2]淺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