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劍
青藏高原的構造和適時的隆升,猶如上帝進行過精心安排一樣,巧妙得難以言傳:當猿類出現并演化至成熟時,青藏高原也正好隆升到猿們樂意滯留的高度,并不失時機地亮出自己的青春,將猿們誘引上來,仿佛上帝安排它專門來迎接猿們一樣。當猿們經歷了一段幸福時光之后,上帝又一掌將它們推出溫室,拋置荒原之中,鼓勵并逼迫它們向人類進化。直到猿們已感覺到前途暗淡,意欲尋短之時,青藏高原再次伸出了拯救人類的巨掌!
前面雖提到了高原最低原面的隆升超過了海拔2400米的高度,猿們脫離了豐富果林帶,環境大變,導致猿們“窮則思變”,開始使用自己的雙手制造工具,去征服自然。但其中還有幾個信息未予細述。青藏高原上部由三級原面構成,從原頂到低原面有700米的活動空間。當低原面的隆升超過海拔2400米時,高原的頂面也剛巧隆升至海拔3100米的高度。在這個區帶,有二個重要的信息必須分析介紹:一是雖然原頂面已升至接近古人可以生存的極限高度,但仍留有下溯的700米較溫暖的空間,古人可以利用石器和獸皮、枯草、洞穴,在這一區帶掙扎著生活(實際上這樣的生活可能更早時期就開始了)。
第二個信息就是,巧之又巧的是,當低原面超過了2400米的豐富果林帶的同時,今天已升至5200米的原頂面,當時又剛巧升至海拔3100米的高度。從今天山南地區的墨脫、察隅坡地上的植被分布來看,海拔一旦越過3000米高時,又是另一番景象。植被帶換作了針葉林和高山草甸。生物總是與之相適應的環境同時誕生的,那么,這片草原出現的同時,也會出現多個種類的食草動物,如牛、羊、馬、鹿、驢、兔等——這些動物就是上帝在最危難時贈送給人類的美味!如果當時的原頂面沒有升至3000米以上,便不會出現高山草甸,也就不會出現食草動物——所以只能歸于上帝的精心安排。
食草動物不食人,對人類沒有威脅。古人類在3000米以下的區帶用舊石器與猛獸搏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相比之下,獵獲草原上的食草動物要輕松得多。因而,古人在對比之后,決定放棄海拔3000米以下的略溫暖區帶,冒著寒冷登上了海拔3000米~3200米的極限區帶生活。這一英明的決定,很快使古人們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牛羊肉,最重要的是獲得了大量的牛、羊皮。
古人們一旦駐扎并適應了3000米~3200米的牧區生活,就又可以長居久安了。因為高原無論怎么隆升,草原帶只出現在這一個海拔帶,在它隆升的每一個3000米~3200米的地區,都會出現草原和食草動物。盡管這一時期青藏高原仍在隆升,但這一區帶永遠存在。古人們只要不離開草原,相對來說,就永遠只生活在這一個海拔帶,直到新的情況發生。
青藏高原上目前發現的古代遺留也正好證明了這一推論。前面提到,人們在藏北、阿里、藏南三個直線相隔上千千米的海拔5200米高程上都發現了一樣的細石器。給了我們這樣幾個信息:一是當年整座高原都曾有人類活動,并且已進入游牧經濟,因為細石器是與游牧經濟相聯系的;二是海拔5200米的高程正好是今天西藏高原的頂原面,說明這一級原面曾在海拔3000米~3200米的高程停留過,并且出現草原環境。同時,古人類也正好在同時登上頂原,從事游牧經濟。盡管后來會在海拔4000米的更高處出現高山草甸,由于已大大超過了古人類可以正常生存的極限,古人也不可能復登高原,同樣不會遺留下細石器。
高原上同時發現了應當早于細石器出現的舊石器,反而集中出現在今天海拔4500米~4900米的高程,低于細石器遺留幾百米,再次證明了這是古人類在頂原面隆升尚未超過海拔3000米,未形成草甸前,古人類不得不在海拔3000米以下生活時留下的證據。
當古人類登上原頂從事游牧經濟后,高原還在不斷上升,古人類也與草原帶同步下遷,會逐漸再次退回到當年曾經生活過的舊石器時代地區。所以我們今天也在發現舊石器的區帶,發現了細石器。雖然它們現在發現同在一個區帶,實際上是相隔了若干萬年的古人類遺留。這種舊、細石器共存一地的現象,也難倒了不少學者,不知如何解釋,實際上正應是上述原因所致。
古人類在游牧經濟時代,已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社會。并在青藏高原上培育出了人類共同的原始神話和文化系統,其時大約在距今10萬~15萬年前。
由于高原離天空很近,且日照很好,每天都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日月星辰。對天空的向往和神秘的天體崇拜,導致了古人類將日月星辰視為神明,并以此編撰了最原始的神話系統。在后傳中不斷擴大,形成了人類先祖族團共同擁有的創世神話。這些神話系統被后來遷離祖地的各族部落帶往世界各地,迄今仍能在各民族中找到完全一致或略有變形的同樣的神話傳說。
根據這一神話系統,古人們又建立了祭祀這些神明的祭祀系統。盡管后來各族遷離,導致傳說變異,但其完全同樣的祭俗、儀軌、神明等,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里僅舉一例:全世界各民族向神獻祭的犧牲主要為二種:羊和牛。如果祭俗是各民族獨特的文化產物,那么各民族的居住地不一樣,環境不一樣,出產的動物也不一樣,但為什么全世界各民族都選擇了同樣的犧牲呢?事實上,祭俗正是在青藏高原的第三階段也即游牧經濟時已形成定制。因為只有草原—游牧經濟時期才可能有充足的牛羊在規定時日用做獻祭,而狩獵經濟和農耕經濟都做不到。所以后來遷徙到世界各地的各民族都固守著這一祖傳圣俗,即使已進入牛羊難覓的農耕經濟時代也不改變。
我們不排除古人類進入游牧經濟之前,甚至在高原頂部隆升至海拔2400米以后,豐富果林消失的時期,生活在青藏高原邊沿地帶的古人類就有小支開始撤離高原,遷向其他地區,并且后來一直有小支遷離。特別是大約在8萬~10萬年前,由于藏北高原的隆升,有相當多的古人類沿著昆侖山脈北坡一帶,下遷到塔里木盆地的草地上,四散遷徙。余下的古人也大都遷離到高原周圍的低地。也就是說,現在發現留存在高原上游牧時代的石器、巖畫等遺留,最晚的也要用8萬~10萬年來度量。
但最后一次,高原上所有的人類全數下遷的事實發生在距今20 000年前。
全世界氣象學公認,第四紀冰川最后一次冰峰期發生在距今20 000年~18 000年前,這一次冰川來勢兇猛。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不少在此次冰峰期凍死的猛犸。
同時,當時的青藏高原最低的地方,如雅魯藏布江中下游,也隆升至海拔3000米左右了,這個高度本來就是古人類生存的海拔極限,再突遇冰峰期,導致雪線大幅度下降??梢钥隙?,青藏高原上的古人類在冰峰期的前奏期就開始下遷。始而從高原中心沿河流向邊沿遷出,繼而分數路沿高原周圍的河流下遷到高原以外的低地,并繼續遠遷。
古人類從大約20萬~30萬年前,陸續有小支外遷,至20 000年前的冰峰期全部下遷,終至分布到今天的世界各地。今天存活于世的各色人種,均為高原上下遷的古人類的后裔。
中國內地的古人類主要來自高原上下遷的二大支:一支沿昆侖山北坡下遷至塔里木盆地,成為蒙古草原游牧的牧民。由于發現了河西走廊,大約在8000年前,沿河西走廊東遷,后又沿黃河東遷,演成后來黃河流域的氐羌族;另一支則來自從青藏高原沿橫山脈下遷的古人。這一支古人在云貴高原集結后,部分南遷,進入越南、緬甸以及南亞群島,另一支北遷至長江以南的地區。由于當時的長江河面寬闊,古人無法逾越,因而停留在長江以南的大山中。
古人類這一次最后遷徙,既是悲壯的也是最偉大的一次遷徙。它使人類大膽地走出了保守的祖地,并讓人類在極短的時期內占領了整個地球。
讓我們代表全體人類及其所有的人類先祖,向曾經培育了人類的青藏高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