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德良
氣候變化帶給臭氧層的消息是喜憂參半的。根據一項新研究,由于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和氣流的改變,北半球中部——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在內,其臭氧層可能會提前恢復;同時,整個熱帶地區以及南半球中部,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秘魯,其臭氧層的恢復可能會延遲。
臭氧層是高層大氣的一個重要部分,保護人類和生態系統不受UV-B輻射的傷害。在20世紀70年代,同溫層(地球表面以上10千米~50千米處)中臭氧的損耗成為廣為關注的問題:科學家意識到損耗臭氧的化學物質(如氟利昂)廣泛地應用在從氣溶膠產品到電冰箱等各個方面,而這些化學物質正在破壞世界范圍內的臭氧層,特別是極地地區的臭氧層。
然而,這些化學物質并不是唯一影響臭氧層的排放物。長期以來,研究人員已經了解到,溫室氣體通過對同溫層的冷卻作用,可以放慢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速度,因此也許會有助于臭氧層的恢復。但是,氣候變化還有另外一個影響,即它可以改變空氣循環的模式。直到近幾年,才有人注意到空氣循環是如何影響臭氧層的。
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大氣科學家達林·沃進行了一次化學氣候模擬,模擬了22世紀的大氣動力學、能量轉移和化學變化情況。研究小組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訊》上發表結論說:模擬結果顯示,南半球中部的氣流增加將會減緩那里的臭氧生成速度,推遲像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等地的臭氧恢復進程。即使到21世紀末,熱帶地區的臭氧層也無法恢復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水平。相反,在美國和北半球的其他地區,臭氧恢復將會加快,大約到2030年臭氧即可恢復到20世紀中葉時期的水平。極地地區的臭氧恢復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小。
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市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丹·盧賓稱:這些發現表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及高海拔地區(如秘魯和智利)等地的白膚色人群,患上皮膚癌的風險將會有所增加。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大氣科學家西奧多·謝潑德說:以前的模擬也發現了類似的地域性趨向,但是關于氣候變化和氟利昂減少分別對臭氧恢復有什么影響,這次研究提供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英國利茲大學大氣科學家馬丁·奇珀菲爾德指出:盡管該研究中發現的模式很可能是可靠的,但是其他氣候模擬顯示出的臭氧恢復速度可能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