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英
(浙江東陽建工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東陽 322100)
1.1 材料因數
1.1.1 干縮值
加氣混凝土磚的干縮值比較大,國家標準(GB/T11968-1997)干縮值為≤0.8 mm/m,很多地區技術指標要求干縮值≤0.50 mm/m。這是造成砌體普遍出現裂縫的原因。
1.1.2 齡期
齡期越短的制品收縮值就越大,GB/T 11968-1997規定:加氣砼砌塊應存放5天以上方可出廠,而很多地區文件要求產品防雨養護不少于15天,如施工前不對砌塊養護齡期加以控制,上墻后會造成干縮開裂。
1.1.3 含水率
加氣混凝土磚有干縮濕漲的現象,規程規定加氣混凝土磚砌筑時含水率不宜大于15%,砌體含水率高,水分蒸發引起收縮值大;含水率過低,磚體吸收砌筑砂漿水分,砂漿失水進而造成磚與砂漿粘結不緊密而出現裂縫。
1.2 溫差因數
首先,建筑物溫差作用主要出現在頂層與屋面以及外墻位置。南方夏季,屋面是主要的受熱輻射面,其次是西墻,其溫度比其他方位的墻體都高得多,因而屋面 (或西墻面)由溫差產生的漲縮對其他墻體做成剪、拉應力,溫差越大應力越大,當應力超過砌體可承受荷載時就會在砌體薄弱位置出現裂縫,一般沿抗剪能力相對較弱的灰縫開裂,以及在屋面梁與內外墻頂部相連接位置出現。
其次,在同一墻面上,加氣混凝土磚與鋼筋混凝土梁(柱)兩種材料的溫度線膨脹系數差異,溫度變化加上大氣環境干濕的變化影響,使結合處產生兩種不同的變形,導致沿交接處出現貫通性裂縫。
1.3 施工因數
1.3.1 灰縫
小砌體孔隙率大砂漿結合面小,砌體抗剪強度較粘土磚低,按規程要求其水平灰縫飽滿度不得低于90%,豎縫的砂漿必須飽滿,比粘土磚要求高。由于加氣混凝土磚肋寬較小,施工中灰縫不易鋪砌,使其飽滿度常常不符合規范要求,嚴重降低砌體的抗剪強度,極易產生階梯形裂縫。框架梁底砌筑頂磚的灰縫不飽滿也會引起裂縫。
1.3.2 接槎
相鄰縱橫墻體不同時施工時,先砌的砌體沒有按規程預留牙碼槎及鋼筋,也沒有砌成斜槎,后砌墻體沒做處理直接砌筑,兩段墻體結合不牢會在連接處就會出現裂縫。
1.3.3 擾動
砌體內預埋水電管線時,如砌筑砂漿強度不足就鑿槽刨坑,使砌體受到擾動,影響力砌塊間的粘結,破壞了墻體的整體性與強度。設備預留洞口或暗藏管線后,溝槽內回填的砂漿填塞不夠密實飽滿,填塞砂漿收縮造成與墻體抹灰層粘結不牢而開裂。
1.3.4 其他
施工時使用超過初凝期的砌筑砂漿,或砂漿強度過低,都會造成砌體開裂。
1.4 構造因數
1.4.1 砌體面積
當墻體的面積較大 (墻體長≥5 m,高180厚的≥4 m,120厚的≥3 m),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干燥,出現收縮變形產生的收縮應力大于砌體的抗拉強度,砌體就會開裂,墻體形成一道或多道豎向貫通裂縫。
1.4.2 抹灰層
加氣混凝土磚表面比較平整光滑,與灰漿的粘結差,容易造成抹灰層空鼓開裂。加氣混凝土磚的吸水速度慢,過厚的抹灰層容易出現灰漿流淌而開裂。由于加氣混凝土磚的強度較高,抹灰砂漿的強度不宜太低,否則會造成變形差異引致裂縫形成。
1.4.3 鋼筋網
鋼筋網片在加氣混凝土磚砌體中的作用相當于粘土磚砌體中構造柱拉結筋,使鋼筋砼芯柱與砌塊墻體可靠連接的保證,如放置位置、寬度或長度不符合規程要求,砌體將出現拉裂裂縫。
1.4.4 洞口
加氣混凝土磚砌體的抗剪強度較低,在剪應力比較集中的地方容易出現裂縫,如門窗洞口角上出現的斜縫與窗臺下角裂縫等。
2.1 設計與構造
屋面工程應做防水保溫隔熱構造,減小屋面板上下溫差。建議采用聚苯乙烯板等導熱系數λ≤0.05 w/(m.k)的高效保溫隔熱材料;不宜采用水泥膨脹珍珠巖等水溶性保溫隔熱材料;架空隔熱層凈高宜大于180 mm,屋面寬度大于10 m時應設置通風層脊;架空層至女兒墻邊寬度不小于250。在結構封頂后先做屋面保溫隔熱層,后做頂層的內外粉刷,以減少溫差效應。
墻體凈空長度超過5 m,中間設置構造柱。構造柱應先砌筑后搗柱,結合處砌筑做成牙碼槎并在砌墻時預留6@500拉結筋;柱用C20混凝土,縱筋412上下錨固20d,箍筋6@200。當180墻高超過4 m (120厚的≥3 m),應按照施工規程在墻中設置鋼筋混凝土梁,可減少因墻體過高而產生的沉降或干燥收縮,從而避免墻體開裂。
門、窗洞口的部位應加強。洞口周邊200 mm左右采用實心砌塊或加設配筋水泥砂漿邊框、立柱等。洞口的上部加設門、窗過梁等,特別是洞寬大于1 m時,必須采用鋼筋砼過梁加強,且過梁埋入長度不小于390 mm,以防止門、窗洞口的上角和周邊的墻體在干燥收縮及受到外力撞擊時產生開裂。
砌體的轉角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嚴禁內外墻分砌施工,對不能同時砌筑而又必須留置的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__槎,斜槎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高度的2/3,或按規程從墻面引出≥120 mm的直槎并加設拉結筋。當外墻采用加氣混凝土砌體,應按DBJ15-9-97要求全面掛金屬網。
2.2 施工工藝與措施
施工時,砌塊齡期應按施工規程要求不應小于28天,砌塊上墻時的含水率控制在15%左右?,F場堆放要防止被水浸泡,雨期還應對磚塊覆蓋。一般提前1至2天撒水濕潤,砌塊含水深度以表層8 mm~10 mm為宜。
非承重砌體應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應超過1.5m。應待前次砌筑砂漿終凝后,再繼續砌筑;日砌筑高度不宜超過2.8 m,使砌體有一個適當的沉縮過程。
非承重砌體頂部應預留200空隙,用配套砌塊斜頂砌筑。墻高≥3 m時,應待砌體砌筑完畢至少間隔3d后才補砌頂緊;墻高≥3 m時,應待砌體砌筑完畢至少間隔5 d后才補砌,頂部磚宜斜砌,傾斜度以60°為宜。
墻內預埋暗管線,在砌筑砂漿達到設計強度后,使用專用工具鉆孔開槽,開槽的深度不宜超過墻厚的1/3,與墻面夾角不得大于45度,不得引起墻體松動、破壞和裂縫;埋管固定后,應用砌筑砂漿分遍將管線溝槽填平墻面,特別注意線管周邊飽滿密實;在抹灰層內,沿預埋線管位置設400 mm寬抗裂鋼絲網。
加氣混凝土磚砌筑砂漿密度不應大于1800 kg/m3,分層度不應大于20 mm,粘結強度不應小于0.2MPa,收縮率不應大于0.11%。砌筑所用砂漿,宜選用專用的小砌塊砌筑砂漿。
外墻粉刷應待房屋結構封頂半個月后再進行,以使墻體干縮穩定,避免日后粉刷龜裂。外墻粉刷在基層表面涂刷聚合物水泥砂漿(或基層處理劑)一遍,然后抹上灰漿,抹灰砂漿強度等級建議用M7.5,外刷二度防水涂料,能有效墻面龜裂滲漏。
3.1 對小于1 mm的裂縫,用白膠貼布修補法。先將墻面沿縫到刮糙層,然后刷粘結劑,用石膏嵌縫,白膠貼布,最后粉面。
3.2 對大于1 mm的斜向或階梯裂縫,采用環氧樹脂粘鋼筋的方法進行處理法。在裂縫部位沿豎向、水平方向切槽,深度20 mm(至砌體表面),寬度20 mm,槽間距200 mm成網狀,把除銹后Φ6鋼筋用環氧樹脂粘結槽內,長度從裂縫處起每邊宜超過500 mm,之后用1:1干硬性水泥砂漿壓入槽內固定鋼筋,再用水泥基防水涂膜做好防水措施 (外墻面),然后恢復墻面裝飾層。
[1]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203-2002).
[2]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塊砌體工程技術規程(DBJ/715-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