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動
(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我們知道,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制約家庭消費,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調查顯示,我國一些地區,20%的居民手中持有80%的銀行存款,政府應當加大國民收入分配的調整力度,綜合運用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平衡收入分配,提高邊際消費傾向比較高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是啟動消費內需的關鍵。
中低收入消費者對未來預期不明確也是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政府應當在涉及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大資金投入,在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的原則下加快健全并完善醫療衛生、養老、失業救濟、義務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信心,提高居民消費能力。
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消費占GDP的比重大約為50%,城鄉消費嚴重失衡。占人口比重70%的農村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例不到30%,城鄉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差距達3倍以上。2009年我國GDP為33.5萬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2億元。產業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因此,調整產業結構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一環。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互補性強,跨地區的投資、并購和產業轉移有利于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使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比例結構更加科學,從而使經濟運行質量上到一個更高水平。為此,應當繼續加強第一產業基礎建設和提高補貼水平,提高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和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民種地收入;擴大第三產業比重,降低第三產業稅費,有效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就業水平,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從而提高第二產業競爭力;繼續加強節能環保建設,淘汰落后產能。新技術創造新需求,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舊產品升級換代提出迫切要求,淘汰更新老舊產品不僅有助于擴大消費需求,而且有利于減輕其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巨的大壓力。同時刺激進一步的技術創新。此外,我們應加快對中小企業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大力發展中小銀行,給予中小企業產業升級良好的資金支持。
居民消費結構中服務性消費比重是反映生活質量和消費預期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大約為40%,仍處于偏低水平。鑒于城市居民對吃、穿、用等商品性需求趨于飽和,相比之下,服務性消費是我國居民未來消費支出的重點。目前,人們的消費結構已逐漸從物質消費向文化、休閑等非物質消費為主轉變,人們漸漸開始關注服務質量。服務消費將越來越追求享受、方便和舒適。具有相當大的上升空間。
提高居民服務性消費比重可以有效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服務業就業彈性大,能夠吸納各種不同素質的勞動者就業。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依賴便捷而快速的服務性消費產品,這將增加居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從而帶動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對解決就業問題具有很大作用。
因此,應當加強服務性行業規范,改善公共服務供給,引入市場競爭。加快服務產業的升級和改造,積極拓寬新的服務領域,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和消費熱點,創造誠信的服務消費環境。大力發展教育、信息、休閑、旅游、文化娛樂、醫藥保健、社區服務等居民需求潛力大的產業,實現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轉變。
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以擴大消費內需。測算表明,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會有1000多萬人進入城鎮居住和生活,拉動最終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而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45.7%,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城鎮化為服務產業輸送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擴大了服務產業的供給。因而,加快城鎮化發展是未來擴大內需、提升消費的重大戰略。但是,城鎮化是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而且不簡單等同于發展房地產業。這一點應特別加以注意。
2007年我國總消費率約為48%,而國際平均水平在70%左右,居民消費占比僅為37.1%。和世界大多數經濟體相比,中國消費增長迅速,但整體消費支出規模仍然較小。相對國民消費的增長,投資的增長速度更快,國民消費增長的步伐落后于投資及出口。使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呈現走低的趨勢。城市居民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農村消費支出比重持續下降到2008年的25.6%。據統計,農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費支出,將拉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2.3元,而城市居民每消費1元,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只有1.1元。因此,產業調整過程中,應重點解決好城鄉均衡發展問題,特別是東部與西部的地區經濟發展的平衡問題,應加大政府投資來帶動民間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入鄉村與西部建設。
通過改革稅制,加大對城鄉弱勢群體扶持力度,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增加城市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通過增加投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與收入增長渠道來縮小收入差距。加大建設農村的基礎教育、鄉村道路和供水供電等農民急需的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治理、農村公共衛生醫療。繼續推進農村稅費和金融體系改革。改革農村稅費,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促進農民減負增收。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終端環節,對經濟增長起到極為重要的拉動作用。消費促進生產,新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模式對生產調整和產品升級起著指向作用。消費的升級和轉型能帶動一個新興產業的成長。另一方面,消費也受到產業發展狀況的制約。因此,應充分發揮金融對于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加強金融和生產行業互動。特別是保持資本市場對創新方向把握的敏感性與支持,不斷創造內生性與可持續性的消費需求。同時,加大政府對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扶植和保護力度。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指導和協調,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努力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促進企業調整生產結構,及時淘汰落后產能,保持企業的運行效率。
實現擴大消費的途徑就是要促進有效需求的提高。尋找各個階層消費的增長點。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應合理制定相應政策,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服務業,簡化審批程序,不同性質的服務業采取不同的工商和稅收管理政策。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不同住宅需求,落實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對商品房要在稅收、土地出讓金、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以鼓勵人們改善居住條件,進而拉動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在處理好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的前提下發展汽車消費。要在稅費、停車場地等方面給予購車者大力支持以增加人們購車的欲望。發展旅游消費,強化旅游服務,加強中介監管,刺激廣大民眾的旅游與休閑消費。要關注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差異以及他們的消費觀念與消費傾向的變化對消費市場走向的影響。年青人在電子產品,3G服務,互聯網,信息通訊,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方面得消費需求旺盛,其成長空間和潛力巨大。信用消費在中國剛剛起步,中國信用卡透支額僅為美國的1/60,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小額消費信貸,信用卡等金融工具鼓勵和刺激消費,促進消費升級換代。
[1]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史明霞.當前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實現途徑.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