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首發于武昌,活躍于南方,影響至全國,最終以身處北京的清帝公布退位詔書而取得歷史性勝利。北京不是革命爆發的主陣地,卻是實現革命功成的凱旋門。
綿延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終于在北京實現歷史的終結,注定北京在辛亥革命史上負有非同一般的責任,發揮著首都無可替代的政治作用。孫中山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他歷盡艱辛、創建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尊稱為“國父”。
說到孫中山與北京,他在北京也居住過一些地方。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中山先生的足跡。
孫中山生前曾有三次重大歷史意義的北京之行,而第三次在京期間,其生命的終點也定格在了北京——從1924年12月1日到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度過了他偉大一生中最后的73天。鐵獅子胡同(如今的張自忠路)23號,是他辭世的地方。
第一次來北京
上書李鴻章未果,首次到京目睹清朝腐朽統治
1894年6月,因為孫中山就讀過的香港西醫書院的贊助人是清朝重臣李鴻章,孫中山在縱覽世界形勢、分析了封建舊中國的貧窮與落后的原因后,決定上書李鴻章。他主張學習世界強國的治國理念,希望李鴻章能在朝廷中施加影響,促進改革,強大中國。可惜的是,李鴻章連見都沒有見他。
7月,孫中山為了“以窺清廷之虛實”,首次來到北京。孫中山在北京目睹了清廷不顧迫在眉睫的戰爭危機,仍在大肆籌備慈禧太后六十歲大壽慶典,北京街頭由皇宮經西直門通往頤和園方向的沿途,到處都在修建“點景工程”,得出了“滿清政府之齷齪,更百倍于廣州”的結論。
第二次來北京
讓出大總統,下榻石大人胡同迎賓館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及所領導的革命黨為了防止國家分裂,盡早結束腐朽的清朝政府的統治,孫中山主動讓出總統職位,策動袁世凱逼迫滿清皇帝退位。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凱率領大批衛隊進京,他的內閣政府就設在石大人胡同迎賓館。
石大人胡同,得名于明代將領石亨的府第。1457年,石亨帶兵發動“奪門之變”推翻景泰皇帝,擁立明英宗復辟。明英宗重登皇位之后,封石亨為“忠國公”,賜第于此胡同。清初,曾在石亨府第舊址設立工部主管鑄造錢幣的“寶源局”。清末,為了迎接德國皇太子來訪,位于石大人胡同北邊的東堂子胡同里的清朝外務部,又在寶源局興建了迎賓館,這座迎賓館是當時北京最豪華的洋式建筑,設計師是美國人堅利遜。1912年以后袁世凱將民國政府外交部遷到了迎賓館,此后石大人胡同改稱“外交部街”,并沿用至今。
1912年2月13日,即溥儀退位的第二天,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讓位于袁世凱,3月10日,袁世凱在石大人胡同迎賓館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典禮,此后迎賓館成了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府第。
同年8月24日應袁世凱邀請,第二次來到北京,在鐵獅子胡同1號即后來的袁世凱總統府,與袁世凱就政治、軍事、經濟等問題,先后進行了十三次會談。
此次在京,孫中山下榻于石大人胡同迎賓館,即今外交部街33號院。這次的北京之行共24天,孫中山的足跡遍及很多地方。
第三次來北京
留下仨遺囑,病逝后靈柩暫厝于碧云寺塔室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在北京的統治,將溥儀驅逐出宮,發電報邀請孫中山到北京共商國事。為結束中國推翻滿清政府以來長期內戰的混亂局面,孫中山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北上。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從廣州啟程,途經上海、日本、天津,于12月31日第三次來到北京。不幸的是,由于長期嘔心瀝血地工作,加上長途旅行的勞頓,孫中山先生肝病復發。孫中山先生不得不住進北京協和醫院檢查、治療。1925年1月,孫中山被診斷為肝癌晚期。2月18日,孫中山離開協和醫院,搬入鐵獅子胡同23號行轅調養。
鐵獅子胡同23號原是明朝將領吳三桂為陳圓圓買的私宅的一部分,此后幾經易手,被民國時期的南洋富商買下,成為北洋政府要員顧維鈞的寓所。后來,顧維鈞因被通緝而逃亡,此宅為民國政府所有。孫中山此次來京后,民國政府遂將其作為孫中山先生的行轅。
3月12日,由于病情進一步惡化,孫中山先生在鐵獅子胡同23號辭世——他生命的終點被定格在了北京。
由于孫中山生前希望安葬于創建中華民國之地南京的紫金山,因此當時決定將靈柩暫厝于北京碧云寺塔室,以待將來。靈柩在塔室內保存了4年,后于八十年之前的1929年5月26日運離北京,于6月1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而碧云寺與孫中山,確曾有過一段淵源。
1912年,孫中山第二次到京期間,曾由孔祥熙陪同游覽過碧云寺,當時孫中山登上寺內的金剛寶座塔頂部平臺,發現一株柏樹的九個樹枝被人用繩索纏繞、石塊壓迫,摧殘成盆景模樣。孫中山親手解除繩索,搬開石塊,并且告誡寺院僧人不要再摧殘柏樹。這株柏樹,就是至今猶存的“九龍柏”。
中山先生離世已有近九十年,但在鐵獅子胡同23號,彌留之際的孫中山留下“家事遺囑”、“政治遺囑”和“致蘇聯遺書”,他最后說的“和平……奮斗……救中國!”仿佛還回響在我們的耳畔……
其他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北京地名
北京協和醫院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后,遺體送北京協和醫院施行手術和防腐。當時蘇聯贈送的玻璃蓋鋼棺未運到,因此暫殮于西式玻璃蓋楠棺內。2002年通過“孫中山與北京”展覽,孫中山先生逝世前病歷及病逝后的尸檢報告復制品在這里首次向海內外披露。
北京中山公園
現在,中山公園中山堂有一尊孫中山先生漢白玉雕像,1925年3月19日,孫中山靈柩移中山公園。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曾在此停靈,1928年,更名為中山堂。每年的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都要在此舉辦紀念活動。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為中山公園。
前門火車站
在前門東大街東側,100歲的老前門火車站。它是中國第一座火車站,歐式的建筑,至今完整。大清光緒27年(1901年),于京師正陽門破土動工。1906年正式啟用,總理衙門定名“直奉鐵路正陽門車站”,開中國鐵路客運之先河。1924年10月,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孫中山接受邀請,決定北上,共商國事。11月13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由廣州啟程北上,于12月4日抵達天津。當夜病發,只得留津醫治。12月31日,孫中山扶病自津抵京。據上海《民國日報》及上海《申報》報道:“下午四時許,專車抵達前門車站時,受到北京各界二百余團體約三萬余人的熱烈歡迎。”
1929年5月26日,孫中山靈櫬由西山碧云寺起錄,出正陽門至前門火車站。移靈送殯長列浩浩蕩蕩,秩序井然。兩旁人行道上朝靈櫬肅立致敬者,多至三十萬人,為北平空前盛舉。28日抵浦口,同日渡江,安抵南京。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靈櫬安葬于紫金山中山陵。
北京香山碧云寺
碧云寺始建于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明清兩代均有擴建。乾隆年間建了金剛寶座塔、行宮和羅漢堂。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曾停靈柩于該寺后殿,因故其后殿改稱“中山堂”。1925年4月2日出殯,靈柩暫放香山碧云寺石塔中。參加送靈到西直門的群眾達30萬人,步行送到西山的約2萬人。遵照孫中山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移靈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至歐式鋼棺中。換棺時,遺體上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放在原來的西式楠木棺內,封存在石塔中,作為孫中山靈柩停放該寺的紀念,這就是“孫中山先生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