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臺的DJ到電視臺的主播,從演員到制片人,
從杭州到北京,他似乎從未停下來過,一直向前走著。
這條路他走的很順,但卻也不是沒有磕磕絆絆。
他曾讓我們聽到太多好聽的音樂,也讓我們的成長不再孤單,
為我們建筑過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
他,就是王翰濤。
百變
我想關于王翰濤的這一切應該從音樂說起,因為如果沒有對音樂的喜愛,也許今天我們不會看到他百變的身份。當然,除了音樂之外,或許還有一項,那就是戲劇。
很難將浙江大學理工科的背景和他結合起來,因為主持人是這世界上需要擁有大量知識儲備的人群之一,所以在我心中,能在這個領域做得突出的,至少要是人文科系畢業生,可他卻不是。
他說他是幸運的。大學里參加戲劇社,練就了低沉、富有磁性的好嗓音。因為是“打口碟”的大戶,對音樂有著一股子執著的熱愛,機緣巧合之下做了電臺的DJ。
曾經的“凡人咖啡館”讓他對午夜的音樂節目產生了興趣,就在剛剛好的時候,這機會就放在了他面前,然后他便抓住了,再然后就有了現在。深夜節目的DJ總是輕而易舉地就能俘虜一個人的心靈,午夜夢回的時候,一首好歌,配上悠悠的話語,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沉迷過這樣的電臺世界。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想起當年的他,懷念他那時的節目。他曾經想做麥田里的守望者,建筑精神的圍欄,讓迷失的孩子找回前路。無論后來如何,至少那時,人們記得他曾帶來的那份感動。
十年之前,我還穿著校服在電視前不定時收看著他的節目。十年之后,我依舊還是習慣性在心里叫他一聲“小濤哥哥”,仿佛歲月在這十年之間都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
十年里,他不僅主持,也出過單曲,演過話劇,甚至當上了電視劇制片人,并出演了其中的角色。人們在介紹他的時候也不僅僅再是DJ或VJ小濤,更多是加上了“時尚男主播”的名銜。
他也嘗試著要做自己的品牌,每次看到朋友的原創品牌都會表示支持,不過問道他自己的品牌的時候,他卻又說:“時候未到。”但這也是他的夢想之一。他說:“時尚是一個產業。可能就是一種去引導人們的生活方式的騙局,來刺激你的消費,讓你覺得在這個大的框架下要生活的更好。很多人在追求時尚的過程中,都是沒有品味的,只是希望可以快速的一步到位的進入到那種生活或者那個階層當中,所以可能名牌、LOGO都要顯示出來。現在的時尚可能是藝術和生活的中間帶,讓真正懂時尚的人去試圖了解藝術,讓藝術進入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品質。”這才是他心中時尚的意義。
接手《創意星空》之前,他也曾經想過做類似的節目,于是接棒伊始,他就用心地在做。三年過去了,不僅是每一季的選手們從中得到了收獲,他自己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從最開始純粹的喜歡到現在,他了解到更多和時裝、設計相關的知識,他說每次聽那些評委點評,都能感受到設計的根源,而很多事情是即便你不是這個行業的一員,這種充滿開拓性的思維方式也能幫助你打開視野。其實,這恰恰也是我喜歡參與其中的原因之一。
作為主持人,他是細致的,每一個出場前的細節他都會仔細檢查。錄制電視節目,細碎的格子和條紋都是禁忌,因為會在電視畫面上產生一種暈眩的感覺,業內人稱之為“爬格子”。有時候和編導們聊天,她們也說:“小濤是一個對細節要求很嚴的人”。采訪的時候咖啡館里人音嘈雜,他便自然地拿起錄音筆,讓聲音更好的被收錄進來,這也是他的細致。每個節目,我們所看到的是短短的幾十分鐘,但幕后的工作卻遠遠不止這些。他說如果在網絡上看到有人對他說:“今天你的狀態不好。”或者“你的這件衣服不好。”他就會特別的難過。
從去年到今年,他還是像每一年一樣忙碌,奔波在各個城市之間。而這一年不同的是,他擔任制片人的電視劇《星光都市》正式上線,并且從第一季的收視反饋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是這一年中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最讓他引以為傲的事情。
電視劇里,他飾演的角色叫做“周翰”,一個和王翰濤本人背景相似的角色。同樣的理工科出身,同樣的知名男主持人,但不同的是,他說:“我沒有周翰那么好。”公司想讓王翰濤在戲里成為一個“新好男人”,但是他卻更希望這個人物是有骨血的,是真實的,有爆點的。如果按照最開始劇本里的設定,周翰更是個沒脾氣的老好人,王翰濤說:“這樣的人演起來太沒意思了”所以也便有了后來的周翰。第二季的周翰,或許有缺點,或許會犯錯誤,或許不再那么完美,但是卻一定更真實。
本色
《本色》是他許久前的一篇博客文章,不小心又被我翻出來。讀過之后,在我心里是有些感動的,因為那里有他成長的足跡。和他相比,在年齡上我還是個小姑娘,感動是因為這個小姑娘也經歷著那樣的旅程,慵懶卻又停不下自己奔跑的腳步,想要逃離卻又不知歸途何在。在為別人建筑精神上的麥田的時候,我們卻時常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我想那是每個人年輕時都曾經歷的,或許是迷失、沉淪、尋找、重生的過程。文章的最后,本色找到了新的名字:無論什么時候在內心深處一定要真實的面對自己。我很喜歡本色的這個新名字,也喜歡他的不做作和他對生活的態度。
他的朋友開了一個畫室,一群好友用畫筆勾勒著自己內心的世界。他吃驚于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幅畫。他的處女作叫《人生》,看似簡單的線條,卻是融合了千言萬語。我不是心理大師,無法準確解讀出他的故事,我只是知道,那故事背后擁有了太多內容。你看到的是他的笑容,但我相信還有一個他躲在自己內心的小世界中,維護著心中的那一片獨一無二。
母親對他來說影響巨大,因為讓他可以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也造就了他對別人寬容,對自己苛刻的個性。
這世界上有些人是“差不多”先生,什么都差不多就得了,可是他一定不是。甚至可能這種不將就在感情上也是如此。他希望他的另一半是獨立的、有主見的,不一定賺的有多少,事業做的多好,但是要有自己的態度和觀點,不要依附于他,他希望雙方是有不同的,可以彼此交流、溝通、成長,即使吵架也是好的,至少是種溝通。
他是杭州人,生活在北京多年,如今每個月還會回到杭州4、5天錄節目,只是那些舊日里的“西湖美景三月天”似乎早已湮沒在時光之中。
他曾經這樣寫過:“北京是一個外表嚴肅,內心蕩漾的中年人,扶著上有歷史古都的老,攙著下有國際都市的小,步履維艱,血脈不暢。而杭州則是一個心思聰慧,眼帶桃花的小妞,存著點少女時代的文藝情結,卻早抱定了要嫁入豪門的決心,風情未滿,活力充沛。”他說北京是復雜的,多元的,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其他人都無關,但是杭州卻不是。他的描述中,杭州浮現出的是一片燈紅酒綠,是喧鬧和沉浮,但那依舊是他的故土,即便已經遠去。
我想本色里,有個他是喧鬧的,還有一個他是安靜的,甚至也許是柔軟的、細膩的。我不想過度揣測他的故事,但我相信他是會越來越好的,找到與他共同成長的人,繼續行走于這條未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