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電子商務走向百貨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賣3C起家的京東收購了女裝電商千尋網,賣圖書起家的當當已經百貨化,賣男裝起家的凡客也推出了女裝等新產品系列。
在線上,麥網向著“百貨化”的路上奔走,麥考林所要經歷的挑戰,和同行的京東、當當、凡客大同小異。但與這幾家同行更大的不同是,麥考林還有另外兩個生意業態:目錄銷售和線下店。
從2008年7月份麥考林在北京開設第一家實體店以來,短短幾個月時間,店面已經擴張到5家,而且多是選擇在京城繁華地帶,如東直門銀座、西單大悅城等。可以發現,這家以目錄郵購起家的輕資產企業,正在走上一條“目錄郵購+網絡銷售+店鋪銷售”的多渠道經營之道。
麥考林的定位方向是打造一個24小時的“購物圈”:在網上、實體店、郵寄等可及的購物渠道,對消費者形成“圍獵”之勢,成為“提供24小時服務的商業零售公司”。聽起來很“完美”的24小時“購物圈”的生意業態,實踐中卻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最大的問題是: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之下,哪部分是戰略重點,怎可能做到幾個業務板塊的兼顧?
在其他電商企業如京東,擔心“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的同時,麥考林何以“三步同行”?“購物圈”的建設是否有重點和主次之分?在提高對消費者的覆蓋面的同時,如何鞏固自己的“堡壘”?而三部分業務的做法和思路的天然不同,繼而衍生出的后臺的整合、執行人員的工作方式協同等一系列問題,又如何平衡?
差異化的“百貨店”
麥考林成立于1996年,曾一度瀕臨倒閉;2001年通過暫停服裝業務,并改推成本低、價格便宜的小飾品而一舉扭虧為盈。在市場定位上,麥考林將自己的目標消費群調整為追求時尚潮流的都市女性,并在10年來的時間里,不斷圍繞“時尚”增加新品類。這些策略使得麥考林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并積累了一千多萬的會員。
在麥考林現有的產品中,服裝(自有品牌Euromoda和Rampage)貢獻了近70%的銷售額,家居及配飾產品居次。在麥網百貨化的進程中,目前添加的最多的品類,仍然是服裝,每個品牌平均增加100個左右的SKU(Stock Keeping Unit,庫存量單位)。
而對于客服而言,他們對諸如什么樣的身高、體重應該穿什么樣的衣服,衣服的面料如何,型號偏大,偏小,什么地方寬松,什么地方偏緊等問題,都非常了解,也能比較專業地去回答;而物流、配送等的操作,也會很熟練。
麥考林就是一個虛擬的fashion百貨店,一樓賣化妝品,二樓、三樓是女裝,四樓有男裝,再往上還有家居用品、童裝等。
平臺化:
如何管理第三方品牌
早在2009年,麥考林的管理層就與其股東討論過有關百貨化的問題。如果定位于“百貨”,麥考林就必須引入第三方品牌,這是否會對其自有品牌造成沖擊?要市場份額,還是要規模?
麥考林不滿足于只做一個垂直網站。“百貨化”的前提是,如何找到合適的供應商來豐富產品。2010年8月的一天,淘寶女裝店TOP10之一,七格格TOP潮店的“掌柜”接到電話,對方向其詢問是否已“出淘”。雖然鐵定“不出淘”,但七格格此前的確已在麥網“現身”:作為供應商與麥網合作,在麥網的平臺上開始銷售。目前,像七格格這樣的淘寶服裝品牌,“入駐”麥網的還有不少,比如艾米,裂帛(RIP)、粉紅大布娃娃等。
麥網規定,他們要引入的第三方供應商,首先,風格要成熟、穩定,并與其目標客戶群相吻合;然后,對樣衣的質量、面料等方面進行評估;價格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作為第三方供應商的分銷平臺,麥考林要考慮利潤空間。比如,淘寶上成長起來的一些品牌,因為競爭激勵,一開始就以低價去做的,它可能就沒這個空間,也就沒辦法合作。除了淘寶品牌,麥網還有多種合作對象,包括一些做代工、外貿的企業,以及傳統渠道的品牌商等。
麥網一般跳過所有經銷商,直接與品牌商合作。截至目前,麥網引入的第三方品牌共有300多家,其中女裝有20多家,男裝是10多家,還有50多家童裝、鞋包之類的品牌,余下為健康美容和家居品牌。其中,歐莎、拉夏貝爾、芮兒(Ria)、艾米(Amii)等都已經成為麥網的女裝供應商,男裝中,也引入了諸如Masa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