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精神,為滿足部分品牌企業開拓亞洲市場的需求,在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組織了北京服裝企業代表團,赴“新加坡”實地考察,邁開了“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考察期間,在北京順美服裝股份有限公司的協助下,代表團觀摩了亞洲時裝展和時裝秀、拜訪了新加坡相關政府機構、考察了當地市場,為服裝品牌企業開闊國際視野、借鑒落地品牌企業經驗,增強了拓展國際市場感性認識和體驗,也為今后北京服裝品牌企業步入國際市場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通過此次活動,企業對亞洲時裝節有了一個初步認識:時裝節的主要活動有三項:(1)時裝展;(2)新銳設計師時裝秀;(3)時尚論壇。與國內此類活動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展會布展十分簡約,秀場除展示服裝外無任何噱頭,論壇的選題應時且突出實用。新加坡的亞洲時裝節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是離我們最近的并值得進一步予以關注的國際性時尚平臺。
第二,對新加坡市場的特點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由于新加坡的免稅政策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市場的很大部分來自周邊國家的游客,目前已發展為一個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為內圓、泰國、印度、澳大利亞為輻射的商業、通訊和旅游中心。盡管只有500萬人口,但在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仍然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市場購買力十分強勁。國內一些企業,包括李寧、愛慕等之所以選在新加坡開店,正是看中了新加坡市場對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和輻射作用。
第三,了解了國內品牌走出去應結合自身的戰略構想以及現有落地企業的現狀。通過參觀李寧、愛慕、江南布衣、瑪斯菲爾在新加坡的店面以及與這些企業經營管理者座談,對于他們為什么來,怎么來,以及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如李寧公司根據東南亞羽毛球運動比較普及的特點,以羽毛球硬件為切入口,不但成功打入新加坡市場,更是實現了在國內尚未實現的進入高端品牌的目標。
獅城開店遇到比較突出的困難,首先是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還有同是華人但在文化、理念上的差異;以及在勞動用工、與商場的合作方面與國內的明顯不同。都需要企業逐步了解和適應。在經營方式上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如江南布衣是通過當地企業代理進入的,其他三家均是自營,并派人常住新加坡經營。
第四,對新加坡政府及相關機構在企業經營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新加坡政府更多的是搭建平臺,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協助。其中,新加坡的工商聯合總會,是新加坡政府和企業的一個橋梁,以保證政府的要求和聲音可以準確地傳遞到企業。而新加坡企業發展局和經濟發展局分別從支持當地企業開拓外部市場和吸引外來企業到新投資等方面履行各自的職責。
第五,增強了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使命感和信心。這次赴新加坡“走出去”,看到在國際品牌林立的新加坡繁華商業街,李寧、愛慕等北京知名品牌與國際知名品牌為伍,我們所有團員都感到非常自豪。我們這次考察也看到了國際市場的開放態勢和消費能力。如果定位準確,相信我們的產品就能找到更大的市場、獲得更高的出口附加值。
當然,中國品牌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但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