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曾經和許多著名的設計師、品牌合作過,這里面就有我們所熟悉的吉芬、武學偉&武學凱和張肇達。如今她有一個自己的工作室,不僅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制版精英,更是讓許多服裝企業也從中收獲良多。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服裝打版師還是一個陌生的職業,甚至更多的人都只是知道服裝設計師。誠然,一件服裝的設計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版型作為支撐,設計也不過就是圖紙上的一抹顏色而已。
“版師是一個中間環節,是將設計師的設計圖實現成為一件衣服的中間過程,先將設計師的意圖轉化成樣板,而后還會有樣衣師把它做成成衣。現在在企業里版師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他是一個實現者。”最開始版師們都還只是在平面上畫紙樣,所有三維動態的服裝都要在二維上有所展現,但漸漸立裁映入了人們的眼簾,人們發現只用通過三維的同步轉換才能讓衣服更好地切合人體,于是如今在版師的培訓中立裁便作為了極為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走進金麗的工作室的時候,也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尺碼不一的人臺,她說,平時她就是通過這些人臺來教學或者幫企業制版的。
作為中國服裝業界數一數二的版師,金麗獲得過不少榮譽。她不僅是首屆《金龍杯》中國服裝評比“最佳制版工藝獎”得主,更曾在2005年獲得過《服裝周刊》年度中國十佳紙樣師之首的稱號。在制版技術上,她可謂當仁不讓。
在看到金麗之初的時候,我就想起了我曾經看過的一篇關于一名在Alexander McQueen工作室的中國實習生的報道。眾所周知這名遺憾離世的天才設計師總是會有一些天馬行空怪誕的設計想法,而每每當他的靈感迸發于紙上的時候,卻少有人可以將它轉化成一件真實的服裝。可一名來自中國的實習生卻總是能將他的“靈光一閃”展現出來,于是也便獲得了其工作室的正式邀約。每年Alexander McQueen高級定制時裝秀上10到15件的主秀服裝中總會有幾乎一半是由這名叫做劉芳的中國女孩兒制作完成。實際這就是打版師的重要之處。如果說設計是一個盜夢空間,那么設計師就是夢境的創造者,而版師則是里面場景的規劃者,幫助設計師完善著每一處細節。
當一場服裝秀下來,所有人都被舞臺上的服裝所吸引的時候,也許有絢爛的燈光,奪目的舞臺效果作為輔助,卻少有人注意細節的部分,而這些細節恰恰都是版師工作的體現。許多版師實際上本身也都擁有著極高的審美能力和對服裝整體的把握能力,并且對面料、剪裁也都要精準的掌握,所以實際上好的版師有時候比一個好的設計師都要搶手。金麗說,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版師,在她看來至少也要有十年的沉淀。
從業二十余年的她,如今對于常規服裝的制作已經了然于心,但也依舊會滿懷激情,尤其是在參與時裝感較強的秀的時候。有那么幾次經歷讓她感覺印象深刻。“在1999年和武學偉一起制作皮裝之前對皮裝比較陌生。當時比較流行皮裝時裝化,就是你用梭織的那種工藝和對版型的認識和皮裝的結合,最后創作出一種雖然感覺皮裝很硬挺但是又能做出一種很女性的感覺。做的時候,可能大家也沒有去感覺到它的優勢,只是把它做得比較到位。結果最后一個單款就能賣到三萬件,這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因為皮衣時裝化被接受了。”除此之外,2006年制作羽絨服的經歷也讓她記憶猶新,“原來傳統概念里對羽絨服感覺就是用來御寒,沒有太多內涵,但當我真正踏入這個行業之后才發現其實里面有很多技術含量。首先對于絨的充絨量和品質的鑒定和使用就需要你去了解,不同的絨在衣服上呈現的不同的感覺都需要你去了解,又要體現出絨的質感又要展現其的功能性,這讓我感覺是很有挑戰,并且很有意思的。”
也許是出于職業的習慣,金麗沒事的時候總喜歡去逛逛商場,甚至如果看到誰穿了一個細節突出的衣服就會不自覺地跟著他走上很遠,期間也會不斷思考其中的皺褶是如何展現的,松量的增減是如何進行的,有時候連女兒也忍不住會提醒她注意一下。可是她就會笑笑說,這真的是不自覺的。
其實她很高興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版型的重要性,無論是服裝企業、設計從業者還是消費者,多元化的市場讓我們的眼光也越來越高。金麗說歐洲從小就會教育孩子如何進行服裝搭配,而這卻恰恰是我們所缺失的,也許等到30、40的時候才會真正培養出對服裝的感覺,因此目前在國內市場這個年齡段的服裝的版型要求也是最高的。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未來版師的地位會越來越高,不再只是背后的英雄,也會被人們所逐漸熟悉、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