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題目】
閱讀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一個人離家去尋找真相。經過多年的苦苦尋覓,他終于來到傳說中真相所在的某座深山的一個山洞前。他走進山洞,就在洞穴最深處,瞧見一個丑怪無比的老婦人蜷在火堆旁。
“你……你……就是真相?”老婦點點頭。
雖然被她的外貌嚇得魂飛魄散,他還是強忍著沒有落荒而逃,明白了她果真是如假包換的真相。多年后,他學成準備下山。他詢問真相,自己該如何報答她的開導之恩。“我只要求你做一件事”,她說,“回返凡間以后,向別人提起我的時候,你得告訴大家:我長得既年輕又漂亮!”
上面的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請以“真相”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寫作指導】
這類命題作文與傳統的命題作文有所不同,屬于材料類的命題作文,寫作時應兼顧材料與命題,在立足材料的基礎上來立意行文。就“真相”的字面意義而言,是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或真實情況。就材料中的“真相”而言,卻是以丑怪無比的老婦人的形象出現,實則寓指真相一點都不漂亮,真相是很丑陋的,真相是可怕殘酷的。這是材料有關“真相”的第一層意蘊,據此我們可圍繞“真相是丑陋的”來展開思考,可重點從原因的角度來深入剖析“真相”為什么是“丑陋的”。除卻這一層面,我們還可緊扣材料的結尾句“我長得既年輕又漂亮”來思考,這句出人意料的話竟然是出自“真相”之口。為什么真相也撒謊呢?如果連真相也變得如此不真實,那我們到底還能相信什么呢?這樣圍繞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問題的答案中確定立意的角度應該說都是可行的。
另外,我們還可從那個尋找真相的人的角度加以分析。“經過多年的苦苦尋覓”,由此可見尋找“真相”的艱辛與得之不易;“強忍著沒有落荒而逃”,當得知真相是個又老又丑的女人,這時該掉頭不顧而去,還是上前擁抱?是否還有勇氣面對真相?
在此基礎上,我們便可聯系生活實際加以拓展。那個尋找真相的人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我們費盡千辛萬苦,去尋找我們苦苦追尋的真相,當發現真相丑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失望至極!這就如同當一個人想象得越美好的時候,往往失望值也就越大。而有時人們為了安慰自己,寧愿相信那個漂亮的謊言就是真相。但真相就是真相,不管你相信與否,她都真實地存在。所以,真相不必刻意去隱藏她丑陋的事實真相,即使人們知道真相是丑陋的,選擇逃避真相的人終究會逃避,選擇尋找的人終究會面對。
【佳作示例1】
真相
卜妍楊
需要真相,還是需要人們所需要的真相?
——題記
在這個“眾生喧嘩”的時代,到處都是“吶喊”與“彷徨”,真相何時“被需要”?
有時確實驚嘆于現代人掘地三尺刨根問底的精神,人們對于事件真相的狂熱態度往往是建立在娛人娛己的基礎上的。謊言是顯而易見的真相,真相是深藏不露的謊言。而我們所追求的真相,又何嘗不是符合自己意愿的謊言呢?就好像歐式空間的整套體系,只是在幾條直線幾個平面推導而出,卻被所有人認可。一旦最基本的幾條公理被推翻,所有的真理都將變成謬誤。真相,與另一個真相相維系。誰又能說,整個世界不是一個由人類臆想的真相組成的恢弘巨制的謊言呢?
日常世界是浮在終極真相上的一片泡沫。泡沫之外,真正的真相是恐怖的存在。
這讓我想起了那場轟轟烈烈的唐駿學歷造假風波。那個“打工皇帝”的高大形象經不起方舟子三拳兩腿就被捅破泄了氣。且不說什么西太平洋大學博士,就連個人創建公司的經歷也是烏龍一個。然而,這樣的人物居然倒下一個上來一批。無論是所謂的“21歲當總裁”的80后美女董思陽,還是最近被眾多質疑纏身的北師大才女、美企在亞洲區“總裁”的吳瑩瑩,都冠上了各種充滿噱頭的頭銜。這樣奇跡般火起來的“成功人士”,在普通人的一哄而上中,頂上便生出了燦爛的圓光,成了渴望成功卻又在底層摸爬滾打的人頂禮膜拜的偶像。然而,誰又能說大眾心里不明白真相呢?就算那些“成功人士”一再重申其經歷“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但大眾心里都知道其中必有蹊蹺。可是,社會需要唐駿式人物,需要他來給我們講述一個知識英雄的故事,需要他來拯救我們這些小人物的信心。“唐駿們”意識到社會需求,意識到人們即使心中明白這是個謊言,也愿意去相信。所以“唐駿們”和潮流一拍即合,造就了一個個“神話”。
真相是人們所需要的真相,甚至有時真相的真實性都變得不甚重要。人們一頭扎進刨根問底的自我娛樂之中,最終將那個令自己心滿意足的結果奉為真相。
就像去年被媒體曝光的“堅強妞”小心怡。3歲的她已經能為癱瘓的父親料理起居,每天吃著咸菜也不叫苦,然而媒體大肆報道卻讓小心怡“被堅強”。心怡家人說,孩子當時并不會為家里做飯煮面,而記者來到心怡家后,卻指導起孩子做面來。于是心怡“被逼”學會了做面。記者為了吸引公眾眼球,想方設法讓一個3歲的幼兒“更堅強”,更符合公眾心中所想的“貧窮與懂事的強烈反差”。這,就是真相,人們正是從這種所謂的真相中得到同情憐憫他人的快感。
不管怎樣,去山洞尋找真相的那個人還是讓人生出些許佩服的。至于在山下等著聽他描述“真相”的人們,會選擇接受真相本身還是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真相,已是無關緊要。
【點評】
本文立意深刻,開篇以題記的形式,旗幟鮮明地明確論述的角度,彰顯出立意的新穎獨特。文章從“真相被需要”的角度層層深入,列舉了唐駿、董思陽、吳瑩瑩、小心怡等事例,內容豐富且富于現實的厚重感。論證時能透過事例現象本身深入剖析深層原因,極具說服力。結尾在跳出上文的沉重之后,于故作輕松之中巧妙地回扣材料,不失詼諧幽默。另外,諸如“謊言是顯而易見的真相,真相是深藏不露的謊言”“日常世界是浮在終極真相上的一片泡沫”等之類意蘊豐厚的語句,亦為本文增色不少。
【佳作示例2】
真相
宋汶倩
正如一位鋼琴家說:“一個音符的背后有更多的思想支撐。”每一個表象的背后,也必然有真相來打底。
人總愛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聰明。如同法國的電影,總在前一小時給你青草與陽光,愛情與財富,卻在一個清晨讓你失去所有,拐來拐去,波瀾起伏,即使幸福也疲憊至極。聰明的人,總不太習慣平鋪直敘的。而每一個人,事實上都在人生寬大的銀幕上演著戲,沒有哪位導演在開頭便說出結尾,因而人生也不該靜如止水。有緩有重,都隱藏了一張真相的臉,讓故事有甘有澀。
在夜幕中裹緊大衣匆匆前行的人,就像極了真相。真相喜歡低著頭匆匆前進,不讓人看清她的臉,不讓人覺察她的行蹤。她應該是生活在黑夜中的女子,不易露面,讓人遐想并苦苦追尋。
人生的熒屏大得足夠容下千萬個真相,有些被你忽略,與之擦身而過不痛不癢;有些被你發現,被你直視,被你勇敢地接受。真相是殘酷的,如同行走在大街上的年輕男子,對前方女子曼妙的背影幻想翩翩,快步走上前再扭頭一望,嚇得魂飛魄散一般。真正的勇士,必不會懼怕真相的丑陋。
然而,人對于美好似乎總有孩童一般倔強又天真的堅持與信仰,追尋美好,也是由于“人性本善”的緣故。也許有更多的人,明知真相不遠,卻始終不肯找出真相,寧愿在表象的美好中自己掩飾自己,在表象的輕歌曼舞中醉生夢死,也不愿接受真相,被扯入生硬的現實。寧可短暫歡愉,也不愿主動走入真相,主動面對殘忍的現實。
所以,真相給自己織了一套美好的外套,縫了件絲緞的面紗,打了層厚厚的胭脂水粉。讓熱愛美好的人都去追尋她,如同在夢中追尋一種現實中極難見到的云霧紫霞,不知疲倦地奔跑,轉彎,跳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相之于人,恰似某種信念或指引。努力探尋真相的人,往往不是因為對于真實的信仰,而是因為以為真相的美,可以超越現實的每一次星辰與黎明,花開與葉落之美。
所以,請追尋真相,如同追風的蒲公英,如同追求釋放的音符。美麗或丑陋,真相,它就在這里。遠遠看著它,向著它前進,或許是它于我們來說最好的存在方式。
【點評】
本文以說理見長,如隨筆一般娓娓道來,別具風味。文章開篇由“表象”引入“真相”,然后談及故事、人生之中的“真相”以及“真相”之面目,接著從原因的角度分析“真相”為何要給自己編織一套美好的外套,最后再水到渠成地點明“真相”對于人的本質意義以及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真相”。文章說理透徹,精當貼切的類比論證和比喻論證,如“在夜幕中裹緊大衣匆匆前行的人,就像極了真相”等,突破了一般議論文板起面孔說理的僵化模式,使本文極具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