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領導在一次干部工作會議上談到:“各級領導干部要把修煉感召部屬的人格魅力作為一門必修課”。聽罷此言,筆者感慨頗多!
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特征以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學識、素質等內在結構與行為表現的有機融合:魅力是指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則是一個人的氣質、品行、能力、學識等諸多因素綜合體現出來的一種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良好的人格魅力,不僅能吸引人、感召人,更能凝聚人、帶領人,是一名優秀領導干部非權力影響的體現、標志。自古以來,感召人的獨特人格魅力,一直是人們一心追求與倡導的。而現實生活中,卻不乏一些忽視人格魅力修煉的領導干部,他們有的追求權力至上,以自我為中心,鉆習玩弄權術;有的整天忙于應酬,一心撲在酒桌上,工作不盡心,學習不用勁,能力素質平平;有的官本位思想嚴重,口上說著要深入群眾、關心群眾,實際上卻遠離群眾;有的面上一套,背地里卻干著另一套,等等,這些領導干部,個人形象、能力水平、工作作風等都與自身身份相悖,且可以肯定,不論其權力再大,一時有多榮光,身后肯定不會有多少忠實的追隨者。
人格魅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著力修煉感召部屬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學識水平、氣質內涵,是塑造個人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工作、成就事業的基石,是黨的事業、單位建設的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應著力深化認識,矢志孜孜追求。
一要著力修“學”。“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把“癡學”作為成就人生之本,注重學習、加強學習、善于學習、勤于學習,始終處于學的狀態、學的前沿。要刻苦鉆研理論知識,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主動學習本職崗位所需知識,干一行專一行;積極向群眾學習,向部屬學習,汲取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主動學習信息化知識、管理知識、科技知識等,不斷拓展自身知識結構……學而不誨,學而不倦,學無止境,當博學廣聞時,何談不魅力四射呢?
二要著力修“德”。“民無德不立,官無德不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其內涵十分深刻,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是非分明、愛恨分明、博愛仁義……修“德”,說到底,就是要把以“德”立身作為人生遵循,其要義就是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領導干部,除此之外,要著重恪守為官之德。為官之德首要就是要學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社會浮躁、人心浮躁,黨風和社會風氣需不斷凈化的環境下,領導干部要將學做真人作為修煉人格的基礎,講真話、辦實事,實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公道正派、公平公正是為官之重要原則,要做到辦事、用人始終堅持“四公”,始終做到不以感情代替政策,不拿原則換取人情。為官之德,更重要的就是牢記“民為本”,要把群眾和部屬的利益、呼聲放在心頭上而不是口頭上,要真正地尊重、親和、了解、關心群眾和部屬,想群眾和部屬之所想,急群眾和部屬之所急,盡心盡力為群眾和部屬辦實事辦好事辦心坎上的事。
三要著力修“品”。修“品”,其要義是修煉可貴的品質、良好的品行。領導干部,要著力修煉兩方面的品質:敬業勤政、堅韌不拔。堅持把黨的事業擺在首位,對黨的工作始終充滿熱情、激情和活力,堅持做到一心一意謀事業,勤勤懇懇干工作,敬業勤政,以出色的業績贏得部屬的敬佩;當事業、工作遇挫時,不怨天尤人,不牢騷滿腹,不消極沉淪,把失敗當成成功之母,當成人生豐厚財富,不服輸,不氣餒,堅韌不拔,迎難而上,方能贏得最后勝利。良好的品行,其要旨就是作風正派,無不良嗜好。要做到廉潔奉公,手不亂伸,不拿不該拿的東西;腿不亂跑,不進不健康場所。要耐得住艱苦,守得住清貧,熬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要積極培養健康情趣,堅守格調高雅的興趣愛好,反對趣味低下、俗不可耐的嗜好。
四要著力修“才”。“才”是威之源。一般人的才華魅力往往體現在口才和文才上,或在自身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而領導干部的才華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在突出的領導能力上。其具體表現為突出的指揮才能、謀劃才能、決策才能、協調才能、用人才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修煉出眾的領導才能,不僅要博學,更要付諸實踐。具體來講,就是要勇于到環境艱苦、矛盾較多的地方去接受鍛煉,在組織一項活動、戰勝一個困難、解決一個矛盾中積累經驗、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另一方面,就是要學會歸納,善于總結。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善于觀察、思考和總結,特別是要學會梳理工作、總結工作,并不斷進行科學歸納和概括,形成心得,并使其成為以后工作的財富。
五要著力修“心”。“非淡泊無以寧靜,非寧靜無以致遠”。領導干部,要常修淡泊寧靜之“心”。在功名利祿、利益得失面前,要有共產黨員博大的胸襟和胸懷,要做到名利面前,得之不自戀、自狂,失之不失態、失志,始終堅持把黨的事業擺在第一位,把個人利益擺在其次,少一些計較之舉,多一份淡泊之心。要常修寬宏大度之“心”。當部屬無意出錯、無心出錯時,要多一份寬懷和鼓勵,少一份指責和冷酷;多一份熱情幫教,少一份求全責備。當工作中出現矛盾或異見時,要多一份大度釋懷,少一份耿耿于懷。要常修感恩組織之“心”。時常想一想自身的成長進步并不止是自身的努力,更多的是組織的培養;想一想當自己有困難時,是組織伸出了援助之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用實際舉動報答組織。常懷“三個想一想”,升化感恩之情,助推感恩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