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綽味人生】
人生旅途中,風景誘人,趣味多多。每一個漫步在人生旅途中的旅行者想必都有一些別稱。而這些別稱有的來自父母,有的來自親朋好友。在面對這些別稱時,有人歡喜有人憂……來吧,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的這種“綽味人生”。
高三下學期,我的成績看起來就像秋天的落葉,不停地往下掉。我覺得自己必須得做點什么來改變這種糟糕的狀態,比如,剃光頭。趁天沒亮,我和舍友摸進了教室。“最后問一次,確定剃嗎?”舍友拿著理發剪問。“剃!”我斬釘截鐵地說。于是手起刀落,煩惱絲灰飛煙滅。當同學們來到教室,看到锃亮的光頭時,頓時炸翻了天。“削發明志,六根清凈”——這是我“落發為僧”的理由。從此,我也就有了平生以來的第一個綽號:大師。
我很喜歡大師這綽號,至少比什么禿驢強,畢竟它寓意著一種四大皆空的境界。果然,剃了光頭的我,真的頓悟了,仿佛一扇染滿灰塵的窗被擦了個光亮,記憶力、精力挨個突飛猛進。很快,我躍至年級前十名。從此,同學們叫“大師”叫得更響了,不只為我的光頭,還為我學習時那股專注,更為我越來越大師級的成績。
光頭造型一直保持到高考結束,最終,我以超過600分的成績完美收官。
高考后,大家都豁出去報考外省學校,一來是想掙脫父母的“魔爪”,二來外面的世界據說太精彩。身為南方人的我,就這么去了武漢上大學。一開始,飲食氣候都不能適應,再加上地域差異,同學間的共同語言也不太多。獨處異鄉,才真正懂得家鄉的好,“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狗窩。”話很俗,但情理卻很真。就連綽號,大學的也不如家鄉的有意思。
大學同學對綽號似乎不太考究,不管你比我大倆月還是小仨月,一律稱“哥”。我也入鄉隨俗地被人稱為“艾哥”,還別說,一股受人尊敬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一片“哥”聲雖洋溢著校園,可我怎么總覺得少了一點如同當年的親昵和個性。這叫的叫著客套,聽的有時也免不了敷衍,久久也拉不近心窩,再說了,大家都是哥,誰又來當小弟呢?
流水的綽號,鐵打的本人。幾度春秋,別人給起的綽號亦幾度變更。后來,雖說還有更可惡的名頭,比如因我脖短,就叫我“藏頸鹿”。記得第一次聽到時,我恨不得扇那小子幾巴掌。但是,畢業后離了學校,如果有一天,走在街上,聽到有人這樣大叫我,我說不定會開心得蹦起來,因為那一定是久違了的老同學、老朋友。
被綽號轟炸的日子已漸行漸遠,期間,我換過N種發型,不過高中的朋友見到我,仍稱呼我“大師”;期間,我的脖子應該也長了一點吧,不過大學的同學見到我,仍稱呼我“藏頸鹿”……那綽號的年月,屬于我,也屬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