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見到我時說:‘聽說你很崇拜格林斯潘先生(時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我聽了,不太高興,我說:‘我很尊敬格林斯潘先生,我愿意向他學習。但是,他在美國干得很好,到中國來不一定干得比我好。’我搞經濟50多年了,對于中國內地經濟每一個脈搏的跳動,我都聽得出來……”2002年11月19日,訪問香港的朱镕基在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上的講話中如是說。
朱镕基的工作一直與經濟緊密相連。在擔任副總理、總理期間,他最關注的問題就是經濟。在《朱镕基講話實錄》中,收錄得最多的講話和批示,都是關于一些突出的經濟問題的。
像拔河一樣,統一號令抑制物價
當前經濟形勢的走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另一個是票子越發越多,物價漲幅越來越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3月、4月都突破了10%,其中35個大中城市在17%以上,5月份還呈上升趨勢。我在去年的通氣會上就講過一個觀點:通貨膨脹一旦發生,就會以加速度發展。不要認為兩位數不可怕,很快就可能突破20%。因為去年攤子已經鋪開了,基本建設大量投入,生產資料價格猛漲,票子超經濟發行,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拉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加速上漲。今天上午,我和李鐵映同志(時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會見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他們的意見相當一致,都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過熱。現在不能再拖延了,也不能再去爭論了,這幾個硬指標已經擺在那里了,要把問題看得嚴重一點。去年基本建設投入增長60%,今年前5個月又增長近70%。去年貨幣發行1158億元,今年春節前又發了1100多億元,到現在還有477億元沒有回籠。歷來上半年都是貨幣凈回籠,而今年上半年貨幣凈投放可能達到550億元。如再不采取措施,今年貨幣發行有可能達到1800億元以上。
以上是1993年6月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他主持召開的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上作題為《加強宏觀調控的十三條措施》的發言,重點談到了通貨膨脹問題。在會上,朱镕基提出了加強宏觀調控的13條緊急措施,同時又指示國家計委補充幾條行政性措施。會后,國家計委補充了3條意見,形成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初稿,6月24日正式發布,即著名的“6號文件”。這個文件對當時扭轉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軟著陸”,具有決定性意義。
這幾十年,通貨膨脹的經驗教訓是很多的。通貨膨脹在沒有啟動時,人們往往不太注意;通貨膨脹一旦啟動了,那就會加速發展。這幾個月就是通貨膨脹加速發展的時候……今后幾個月肯定還要漲。這不是我們加強宏觀調控的后果,絕對不是,你們要作解釋,這叫“滯后效應”。就是因為去年以來基建規模搞得過大了,惡果今后幾個月就要出現。誰也沒有這個本事,一說加強宏觀調控,物價馬上就能降下來,神仙也做不到。
1993年7月2日,朱镕基開始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7月28日,他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大會上做了《統一認識,勇于改革,做好金融工作》講話,再次強調了通貨膨脹問題。那時中央雖然已經決定采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但其效果尚未顯現,物價仍然不斷攀升,到1994年達到頂峰。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農村物價漲幅高于城市,內陸地區物價漲幅高于沿海地區。當然,這與原來沿海地區的基數比較高有一定關系。但是,這種形勢也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地區的感受不一樣,各階層人民群眾的感受也不一樣,但是確實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民群眾反應很強烈。物價大幅上漲,使整個的宏觀經濟環境繃得很緊,對改革和發展都不利,對吸引外資、擴大開放也不利。從國內外的經驗來看,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只有害沒有利。江澤民同志形象地說,靠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是“飲鴆止渴”,我認為是非常確切的。騎上了虎背以后,就很難下來了。
……
我特別要講一下,現在抑制通貨膨脹有一個很大的思想障礙,就是誰的物價低誰吃虧。……但是我想,如果大家都來抓,就像拔河一樣,統一號令大家一起使勁抑制物價上漲,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物價問題、通貨膨脹問題就一定能夠解決。
這是在1994年12月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發表的總結講話。這一年,全國商品零售物價指數漲幅高達27.1%,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達24.1%。其實,中央在1994年的限制物價措施更為嚴厲,對部分產品實行了直接的價格管制,但通貨膨脹的“滯后效應”依然存在。
我覺得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很多外界輿論特別是香港報紙都預言了,說我們的經濟現在又要開始新一輪的回升啊。國內也有不少的人,要求放松銀根、擴大投資,說經濟已經到了谷底了,該回升了。外國人評論說,我們的經濟發展大概每隔五年有個政治周期,現在正好這個政治周期要開始了,而且他們預言,誰也壓不住這種熱度的回升。我們應該堅決地按照江澤民同志、李鵬同志在報告里講的,無論如何要堅持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我們剛剛用幾年時間把前一段的一些過熱現象調整過來,如果現在又來一次經濟過熱,誰也受不了。
1996年11月24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了以上總結講話。緊縮政策終于在這一年取得了成效,物價上漲得到了控制。同時,經濟增長雖有所放緩,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
就是拿物價的降低來講,我們的計算方法也有很多問題。價格構成有400多種產品,過去以農業為原料的產品占物價指數的比重在60%左右,現在年年調整,還有47%是與糧食有關系的產品。大家都知道糧食相對性過剩,糧價不斷降低,因此這部分產品價格有所降低,但是,大量生產資料性質的產品、工業消費品和房價都是在不斷地攀升,這是一種傾向掩蓋了另一種傾向。所以我講,要注意防止通貨膨脹,不要因為農產品相對過剩,掩蓋了目前已經出現的某種程度的過熱現象。……
這是2000年11月28日,朱镕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雖然當時并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但朱镕基還是敏銳地發現了房地產等領域的過熱苗頭。現在看來,他當時的預見是正確的。
沒有誠信,何以立國
……現在全民辦金融、全民集資,此風不剎住,利率再提高,儲蓄存款也不會增加多少。……要把沈太福案件從頭至尾向社會公布,向全民進行法律和風險教育。要告訴人們,悶頭想發財有可能傾家蕩產。沈太福非法集資這件事,發現得太晚了。法律不健全,政府可以做檢討,但是不能賠,也賠不起。我們沒有辦法,只好清盤,清多少退多少。從沈太福案件也可以看出,這些事情都是與貪污受賄聯系在一起的。
1993年6月9日,朱镕基在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的《加強宏觀調控的十三條措施》講話中,提到了金融系統的犯罪問題。沈太福案件,指北京市長城機電科技產業公司特大亂集資案件。該公司以生產一種高效節能電動機為名向全社會集資,其年利息高達24%。從1992年6月到1993年2月,在全國非法集資達10多億元,投資者達10萬人。1993年4月18日,該公司總裁沈太福被正式逮捕,1994年3月4日,被判處死刑。
對于經濟領域的犯罪案件,朱镕基一直都以狠抓嚴打、決不姑息的態度對待。在講話和批示中,也多次提及。
此案要徹底查清,從嚴懲處。此件復印直送周道炯同志(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要對證監會全體職工進行教育,今后再發生此類案件,一律法辦,開除出證監會,并要追究證監會主席的責任。
另印送李鐵映(時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張皓若(時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并盛華仁(時任中石化總經理)同志。證監會絕不能搞權錢交易,否則應該撤銷。
朱基
5月10日
這是1995年5月10日,朱镕基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部副主任及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兩工作人員接受“魯石化”股票的初查情況上的批語。涉案三人在泰山石化公司的股票“魯石化”上市過程中,或幫助設計、審查方案,或幫助找國務院證券委員會有關人員“說了話”,接受了該公司的股票。
銀行系統有三種人,盡管人數極少,但是非常危險,我們對他們不能放松警惕。第一種人是特別貪婪、特別瘋狂的人,為了個人享樂,一切都在所不惜,作案不計后果。四川省外匯管理局有個干部,第一次作案貪污了1040萬元,并辦好了去美國的護照。但他還不滿足,又第二次作案,非要再貪污1500萬元后才卷款潛逃,幸虧被及時識破抓住了。這種特別貪婪、特別瘋狂的人,不但有一般干部,也有個別領導干部。第二種人主要是領導干部,對國家利益、資金安全極端不負責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膽子大得不得了。炒外匯期貨,多少億美元也在所不惜;開信用證,幾十億、幾百億美元也敢開,根本不考慮后果。第三種人,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都非常低劣,無知而又膽大,干出很多荒謬的事情。……當然,我絕不是說哪個銀行發生案件多,哪個銀行就最腐敗。如果你那里有案不查或查不出來,才真正叫腐敗。
1996年6月26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金融系統“反腐敗、防搶劫、防詐騙、防盜竊,保護金融資產安全”會議,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作了上述題為《金融系統要堅決反腐敗》的講話。1993年到1996年3年間,金融系統共查處1.2萬余件案件,其中百萬
元以上大案392件、億元以上特大案件19件。
……最近,審計署審計了1290個企業,嚴重造假賬的占68%。這個消息一公布,馬上就被全世界媒體采用。香港報紙大肆宣傳,說我們腐敗。我不知道你們新華社發了這個消息沒有,我估計你們可能有顧慮。其實,你們根本不用顧慮,不用等外國人來發這條消息,因為外國人會把消息發上互聯網,香港報紙也就把消息傳到內地來,傳得很廣。這個是沒有關系的,發表了以后可以引起大家注意。首先該批評的就是我,我主管經濟工作十年了,至今還有68%的國有企業造假賬,我首先應該引咎辭職,跟別人沒有關系,他們是作具體工作的嘛。
……我在今年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了個校訓:“不做假賬”,就四個字。三所國家會計學院是我倡議設立的,經過千辛萬苦才建立起來,你們要是給我造假賬,我會傷心死的啊!我們辛辛苦苦辦的國家會計學院把你們培養出來了,你們都造假賬,中國還有希望嗎?……
2001年12月6日,朱镕基在新華社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加強輿論監督》,里面談到了國有企業做假賬的問題。朱镕基對假賬深惡痛絕,因此對審計也十分重視。在他的支持下,北京、上海、廈門三個國家會計學院陸續建立起來。
關于建立審計公告制度,這個事情一定要搞,這就是使審計工作發揮效果,起到威懾作用。我們現在就缺輿論監督。國有企業的審計結果一出來,問題很大,真把我氣死了。你們就登在報紙上面嘛,把那個企業的領導人搞得名譽掃地嘛。只要講的是事實,群眾自有公論。……
2002年1月4日,朱镕基在聽取審計署工作匯報后,發表了上述題為《審計工作要突出重點》的講話。再次強調了國有企業的賬目問題。
……中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法制,社會上又非常缺乏誠信。沒有“誠信”二字,何以立國呀?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應該是我們一個永恒的主題。我想,關于這個主題下屆政府還要一直搞下去。在金融界整頓市場秩序也很重要,現在詐騙案有多少呀!……
2003年1月3日,即將卸任的朱镕基在國家外匯管理局機關正處級以上干部和在京參加會議的各地方分局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我們的外匯政策是正確的》,語重心長地談到了誠信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未來要嚴格控制經濟過熱
今天的會議是本屆政府最后一次全體會議。過去的五年,是新中國發展史上一個相當特殊的階段。一是正面臨著世界經濟不景氣,亞洲金融危機對亞洲許多國家都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又正趕上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國內市場不景氣、生產萎縮,造成1997年1000萬職工下崗失業。回憶這五年,能夠走過來,確實不易!沒有想到我們不但克服了這些困難,而且還利用這個機遇,極大地發展了自己。雖然不能說這是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因為我們過去百分之十幾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有過,但確實是歷史上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時期。我們可以用一些數字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這五年的投資是過去幾十年的兩倍甚至三倍。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建設規模啊,不但改變了自然和社會的面貌,也改變了人民生活的狀況。……總之,希望留在崗位上的同志們,一定要注意不被大好形勢沖昏腦袋。這五年,形勢的確很好,我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會這么好,但是絕不可以盲目地樂觀,然后就浮夸,就折騰。我們歷史上有過這種教訓,形勢發展都是有周期的。我們不要走歷史的老路,這就是我留給同志們的一句話。只要在這個問題上不出毛病,其他問題上就好辦了,就不會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問題、不可收拾的問題。對經濟過熱一定要從嚴控制,國務院就是要搞得嚴一點。
2003年1月27日,朱镕基主持召開國務院第九次全體會議,也是這屆政府最后一次全體會議。他發表講話《值得紀念的五年》,對5年來的工作作了總結,著重講了自己最關注的經濟領域的成績和問題,還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和忠告。